五一勞動節
2020/5/1

“五一”出遊季
盼望着 盼望着
“五一”到了
旅行的腳步近了
“新冠”闖入
擾亂了 行程計劃
戴口罩 防聚集
就近 錯峰
景區避熱門 娛樂遠密閉
......
草長莺飛 百般紅紫鬥芳菲
今年的”五一“小長假,咱們該去哪兒?
又是一年“五一”出遊季。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大多出遊者改變了以往以個人興趣為第一選項的出行原則,"安全和衛生"成為當下最受出遊者關注的熱點。本着就近、錯峰出行的原則,考慮在有限的假期内,既要避開熱門景點及景點的高峰時段,又要避免長時間在密閉空間内娛樂,還要享受一下假期的歡愉,在這個春末夏初的季節,更多人把目标鎖定在戶外,選擇背上背包漫步于綠色世界。
穿山林,過草地、野炊燒烤,不亦樂乎......
但是
莫要享受愉悅,忽視了安全
戶外活動時,要特别注意一種八爪小蟲蟲
它就是——蜱
"蜱"是何方神聖?
硬蜱
軟蜱
學名蜱(讀pí),小名比較多:草爬子、扁虱、狗豆子、牛虱等等說的都是它。蜱是專性吸血的有害節肢動物,屬于蛛形綱,蜱螨亞綱,寄螨總目,蜱目。對人、畜危害極大。成蟲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闆,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闆者,為軟蜱。
今天的“主角”是硬蜱。
硬蜱通常在4-10月活動頻繁,
因蜱種不同,活動高峰期有所差別。
硬蜱通常喜歡在草叢、灌木叢、森林等植物茂盛的地方逗留。
遊離蜱體積很小,
主要通過吸血,
寄生在人、家畜、鳥類等脊椎動物體表。
吸血前後的體形變化較大:
吸血前身形“嬌小”
吸血後“豐滿”如豆
天氣晴好,戶外活動增多,
人們穿着清涼,皮膚裸露在外,
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被蜱給“盯上”。
蜱有什麼可怕?
蜱叮咬人後可引起過敏、潰瘍或發炎等直接危害,一般症狀均較輕微。但是在傳播疾病方面,蜱的威力不可小觑,在蟲媒疾病中,蜱傳播的病原體種類最多,其中包括病毒、螺旋體、立克次體、細菌、無形體、原蟲病、及某種毒素,可引起森林腦炎、萊姆病、回歸熱、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蜱癱等多種疾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蜱吸血時往往更換宿主,其嗅覺敏銳,對動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敏感,甚至與宿主相距15米遠,亦可感覺,改被動等待為主動攻擊,一旦接觸宿主即攀爬而上。而候鳥的季節遷徙,也為蜱的擴散推波助瀾。
為何蜱叮咬後不易被馬上發現?
蜱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是因為蜱咬破人的皮膚後,将抗凝劑和麻醉劑注入人體,防止血液凝固,同時其唾液中帶有毒素,導緻被蜱叮咬時不易被發現。被刺傷的皮膚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還可以引起繼發感染,甚至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導緻呼吸衰竭而死亡。
但更重要的是通過蜱的叮刺吸血,将體内攜帶的病原體傳染給人或動物,引起蜱傳疾病在人和動物之間的傳播。
如何降低被蜱叮咬風險?
蜱活躍季節,盡可能減少進入蜱活動區域的可能。 應當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卧。
做好個人防護。進入蜱的活動區域,盡量着淺色長褲、長袖緊口衣服;可選擇蜱不易粘附的表面光滑針織衣物;不要穿涼鞋。
裸露的皮膚塗抹驅避劑,如避蚊胺(DEET,隻推薦2歲以上年齡的人員使用),可維持數小時有效。
野外露營或林區歸來,要互相檢查衣服、鞋内是否有蜱叮附,然後洗澡沖洗。将脫掉的衣服用消毒藥水浸泡後清洗晾幹。
蜱常會附着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大腿内側及腳踝下方等部位,需要重點檢查。
慶幸的是,并不是每個蜱蟲都攜帶“毒”。隻有被攜帶病原體的蜱蟲叮咬才會發病,是以如果戶外活動後,發現被蜱叮咬,不要緊張,正确處理方法很重要。
發現被蜱叮咬了,怎麼辦?
蜱叮咬是什麼樣子?
蜱叮咬後的皮膚
皮膚有紅斑
一圈一圈向外擴大
發現蜱叮咬一定要越早摘除越好。可以用商業化摘蜱工具或易于獲得的鑷子盡可能靠近皮膚夾住蜱,用穩定向上的力進行提拉方法摘除。
0 1 用商業化摘蜱工具
使用鑷子摘除
0 2
如果叮咬時間過長或者若蜱叮咬建議到醫院進行手術摘除。叮囑醫生在叮咬處消毒後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後方可用鑷子将蜱清除幹淨(注意檢查蜱頭是否完整,防止皮膚内有殘留),同時向醫生詳細說明情況,便于醫生采取相應的檢查和治療措施。蜱取出後,應随時觀察身體狀況及時與醫生溝通。
發現有蜱附着在皮膚上爬行,也不可以像拍蚊子樣一下子打死,應該給吹走或者輕輕彈離皮膚,再處死。
注意
特别提示
都市中一般社群内戶外環境中極少有蜱類生存,無需過分擔心。
家有萌寵的朋友們,郊外、草坪等地遛狗,回來時應檢查小萌寵的身上是否有特别“客人”一同回家;喜歡野釣的朋友們,垂釣靜坐時應該紮緊褲管,着高幫鞋、靴。
喜歡徒步的朋友們,在野外請減少“不走尋常路”的喜好,應遠離雜草灌木叢。
文中圖檔來源于網絡
供稿機關:哈爾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