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
2020/5/1

“五一”出游季
盼望着 盼望着
“五一”到了
旅行的脚步近了
“新冠”闯入
扰乱了 行程计划
戴口罩 防聚集
就近 错峰
景区避热门 娱乐远密闭
......
草长莺飞 百般红紫斗芳菲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咱们该去哪儿?
又是一年“五一”出游季。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大多出游者改变了以往以个人兴趣为第一选项的出行原则,"安全和卫生"成为当下最受出游者关注的热点。本着就近、错峰出行的原则,考虑在有限的假期内,既要避开热门景点及景点的高峰时段,又要避免长时间在密闭空间内娱乐,还要享受一下假期的欢愉,在这个春末夏初的季节,更多人把目标锁定在户外,选择背上背包漫步于绿色世界。
穿山林,过草地、野炊烧烤,不亦乐乎......
但是
莫要享受愉悦,忽视了安全
户外活动时,要特别注意一种八爪小虫虫
它就是——蜱
"蜱"是何方神圣?
硬蜱
软蜱
学名蜱(读pí),小名比较多:草爬子、扁虱、狗豆子、牛虱等等说的都是它。蜱是专性吸血的有害节肢动物,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总目,蜱目。对人、畜危害极大。成虫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为软蜱。
今天的“主角”是硬蜱。
硬蜱通常在4-10月活动频繁,
因蜱种不同,活动高峰期有所区别。
硬蜱通常喜欢在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盛的地方逗留。
游离蜱体积很小,
主要通过吸血,
寄生在人、家畜、鸟类等脊椎动物体表。
吸血前后的体形变化较大:
吸血前身形“娇小”
吸血后“丰满”如豆
天气晴好,户外活动增多,
人们穿着清凉,皮肤裸露在外,
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被蜱给“盯上”。
蜱有什么可怕?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直接危害,一般症状均较轻微。但是在传播疾病方面,蜱的威力不可小觑,在虫媒疾病中,蜱传播的病原体种类最多,其中包括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细菌、无形体、原虫病、及某种毒素,可引起森林脑炎、莱姆病、回归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瘫等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蜱吸血时往往更换宿主,其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敏感,甚至与宿主相距15米远,亦可感知,改被动等待为主动攻击,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爬而上。而候鸟的季节迁徙,也为蜱的扩散推波助澜。
为何蜱叮咬后不易被马上发现?
蜱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是因为蜱咬破人的皮肤后,将抗凝剂和麻醉剂注入人体,防止血液凝固,同时其唾液中带有毒素,导致被蜱叮咬时不易被发现。被刺伤的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甚至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蜱的叮刺吸血,将体内携带的病原体传染给人或动物,引起蜱传疾病在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
如何降低被蜱叮咬风险?
蜱活跃季节,尽可能减少进入蜱活动区域的可能。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做好个人防护。进入蜱的活动区域,尽量着浅色长裤、长袖紧口衣服;可选择蜱不易粘附的表面光滑针织衣物;不要穿凉鞋。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野外露营或林区归来,要互相检查衣服、鞋内是否有蜱叮附,然后洗澡冲洗。将脱掉的衣服用消毒药水浸泡后清洗晾干。
蜱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脚踝下方等部位,需要重点检查。
庆幸的是,并不是每个蜱虫都携带“毒”。只有被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才会发病,所以如果户外活动后,发现被蜱叮咬,不要紧张,正确处理方法很重要。
发现被蜱叮咬了,怎么办?
蜱叮咬是什么样子?
蜱叮咬后的皮肤
皮肤有红斑
一圈一圈向外扩大
发现蜱叮咬一定要越早摘除越好。可以用商业化摘蜱工具或易于获得的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蜱,用稳定向上的力进行提拉方法摘除。
0 1 用商业化摘蜱工具
使用镊子摘除
0 2
如果叮咬时间过长或者若蜱叮咬建议到医院进行手术摘除。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方可用镊子将蜱清除干净(注意检查蜱头是否完整,防止皮肤内有残留),同时向医生详细说明情况,便于医生采取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措施。蜱取出后,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爬行,也不可以像拍蚊子样一下子打死,应该给吹走或者轻轻弹离皮肤,再处死。
注意
特别提示
都市中一般社区内户外环境中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
家有萌宠的朋友们,郊外、草坪等地遛狗,回来时应检查小萌宠的身上是否有特别“客人”一同回家;喜欢野钓的朋友们,垂钓静坐时应该扎紧裤管,着高帮鞋、靴。
喜欢徒步的朋友们,在野外请减少“不走寻常路”的喜好,应远离杂草灌木丛。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供稿单位:哈尔滨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