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商務部下發通知,保障今冬明春廣大人民群衆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需要。
本是一則平常的通知,但是單單那一句“鼓勵家庭儲備生活必需品,滿足突發情況需要”被部分媒體單獨摘出來,作為标題,引發輿論關注。
從傳播度上來說,它的确達到了驚人的傳播速度,因為夠吸引眼球,而且巧合的是,當天就有部分省市公布了應急物資清單,甚至有網友在網絡上曬出了自己家庭配置設定的應急救援包,真是羨煞了一衆網友。
執行力之快,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于是,群眾紛紛開始搶購,囤貨,大量采買米、面,電商平台上的應急物資包的價格也順勢水漲船高。
真的有必要這麼緊張嗎?
大可不必。
很快,央媒發聲:不必過度解讀,以免引發不必要的恐慌。
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儲備一點生活物資,看起來不是日常嗎?誰家裡不是手裡有點糧呢?難道米缸會空空如也嗎?
事實上,當代年輕人對儲存食物的概念,并不重視。拿我自己舉例吧,我記得2020年春節返京後,即使從低風險地區返京,也要在家隔離2周,可是家裡的日常儲備大概隻有一周的量,因為平時很少做飯,是以也不會買菜,大多吃外賣,或者一日三餐在外解決。
于是面臨囤2周的食物,隻能靠快遞,而快遞無法上門,單單依靠社群人員挨家挨戶送上門,也很麻煩,面對衆多封閉的小區,他們的能力也有限,是以家裡要是沒點米、面,還真是一個大問題。
是以,從那以後,我開始開火做飯了。也是以有了儲備戰略物資的意識。
而商務部的這條通知,針對的也是疫情當下,當一些小區封閉,外賣進不來,居民的日常飲食遭遇困境的應對辦法,是以才會鼓勵群眾儲備生活物資,以備不時之需。而無須過度解讀。
另外,這兩年随着地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加劇,反常天氣增加,自然災害也讓人不得不增加抗風險的意識,這些必備的物資,也是為了應對極端天氣引發的突變,群眾也應增強提升自我安全的應急避險意識和技能,這些也許會是未來基本的生存常識了。
反觀我們的鄰國日本,由于處于地震帶,群眾養成了應對地震、海嘯的防禦意識,家裡長期儲備應急物資,比如可以儲存10年的桶裝水,儲存5年的餅幹,以及各類防護物資。這些裝備,幾乎人手一份,是以在災難面前,日本群眾看起來特别淡定,因為他們已經随時做好了應對措施,這種心理預設的建立,是極其強大的抗壓防護網,精神不會倒塌,一切就充滿希望。
是以你會看到,在避險場所,群眾們很安靜、有秩序地呆在原地,沒有驚慌失措的表情,甚至離開時,沒有留下一片垃圾。
這種精神狀态,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強大的精神鼓勵。
是以,有了這樣的參照,我們也就不必驚慌了。畢竟,疫苗第三針的防護牆正在建立,社會秩序井然有序,物資供應充足,我們又何必杞人憂天呢?
做最充分的準備,盡最大的努力。人間值得,何事驚慌?

本文原創 歡迎關注互動 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