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邊的曼徹斯特》:逃離的人生,心懷愧疚,該如何擺脫?

作者:冬清

《海邊的曼徹斯特》曾在好萊塢“無法改編名單”上盤踞兩年之久,馬特·達蒙看到後十分喜歡,想要自己當導演完成該片,可是卻因為電影檔期原因轉為了投資方,電影由肯尼斯·洛納執導,2017年作為小成本文藝片,一舉獲得美國國家評論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等多個獎項。

這部影片節奏舒緩,叙述平淡,但卻非常生動真實,通過中年大樓管理者李的經曆,訴說了家長對子女的看管責任以及如何如犯錯的自我和解的過程。片中的曼徹斯特并不是英國那個著名的城市,而是位于美國馬塞諸塞州,與洛杉矶相距10公裡的小鎮,這裡是李生活的地方,卻因為一場意外讓李徹底逃離。

《海邊的曼徹斯特》:逃離的人生,心懷愧疚,該如何擺脫?

01、絕望男人的生活轉機,他依舊選擇逃離

電影通過倒叙方式講述了李徹底“堕落”的過程,他在深夜外出買東西的時候忘記将壁爐放好防火網,導緻整個房屋起火,三個孩子是以被燒死,自己的妻子逃了出來,卻無法面對李的失誤,做出了離婚的決定。

李之是以離開曼徹斯特,也是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失誤,他在波士頓給人修洗手池、馬桶、換燈泡扔垃圾,無論從事什麼工作他都如行屍走肉一般毫無生氣,這與此前生活美滿的形象構成天壤之别,他放棄了生活,徹底沉淪下去,他知道這樣不對,卻又無力改變。

《海邊的曼徹斯特》:逃離的人生,心懷愧疚,該如何擺脫?

當哥哥喬伊去世後将兒子帕特裡克交給他撫養,一方面是因為兒子需要人照顧,另一方面則是喬伊希望弟弟從沉淪的狀态中蘇醒過來,這其實是喬伊給予他的一次人生轉機。

在喪子之痛中,李曾經想得到妻子的支援,當他想去安撫和觸摸蘭迪時,遭到了蘭迪的極度抗拒,這加劇了他内心的失落感,從陽光開朗的性格逐漸變得寡言沉默,由此變得不敢承擔任何責任。

撫養帕特裡克是戰勝内心恐懼的最佳方式,但李依然選擇了逃避,在帕特裡克小時候,李和喬伊帶他出海,當時李問帕克裡克“如果隻能和一個人去孤島,你會選擇誰?”李還特别強調“我什麼都會,是最佳人選”,結果帕克裡克毫不猶豫回答“父親”,對于孩子來說,父愛是其讓他無法代替的,這暗示了影片接下來的走向,多年後兩人不得不相依為命,生命有時候就像上天開的玩笑。

《海邊的曼徹斯特》:逃離的人生,心懷愧疚,該如何擺脫?

02、心懷愧疚,如何忘掉過去面對未來?

在大部分時間裡,李都沒有感情流露和對白,他對任何人都充滿敵意,似乎并不認命,但卻毫無改變,每個看過電影的朋友應該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但他卻在心中建立起了一道防線,不允許任何人走入他的内心。

當蘭迪再次遇到李時,她已經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這時她完全可以痛斥李的過失,但面對李時,蘭迪卻道歉了,當年她不應該那麼的自私,這種自私卻是每個人都能了解的,蘭迪無法原諒的人與其說是李,不如說是她自己。從這裡能感受到蘭迪對他的愛,可隻要一見到李,蘭迪就會想到過去,斬斷與過去聯系的最好方式就是改變環境。

《海邊的曼徹斯特》:逃離的人生,心懷愧疚,該如何擺脫?

李無法接受蘭迪的道歉,他真的接收不了嗎?這麼多年以來,他接收不了的是原諒自己。他隻有蜷縮在自己編織的殼裡才能感受到自己與三個孩子的關聯,他心懷愧疚,隻能通過這種方式來懷念孩子,但這種方式卻是最害人的。

李完全沉浸在痛苦的氛圍中,他企圖營造一種假象,不肯面對新的生活,影片想要讨論的問題是哪種方式才是對錯誤的最好處理方式?如果李做出拒不改變的決定,可能他将永遠重複這種狀态,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究竟該不該原諒過去犯錯的自己?讓自己一生沉浸在痛苦之中又有何意義?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海邊的曼徹斯特》:逃離的人生,心懷愧疚,該如何擺脫?

03、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宇宙,獨自面對生命的痛苦

每個人的過去造就了現在,成就了未來。李抵觸一切事物,選擇酗酒逃避的方式獨自面對生命的痛苦,哥哥給了他又一次的機會,他放棄了,未來還将有更多此類機會,他該如何選擇?

帕克裡克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父親的離去成為他青春期永遠無法承受的傷痛,而叔叔在此時并沒有給他任何的慰藉,他不停地花天酒地,隻是為了擺脫内心的苦痛,這種狀态不正是叔叔人生的縮影嗎?

《海邊的曼徹斯特》:逃離的人生,心懷愧疚,該如何擺脫?

在這個過程中,觀衆其實對李是充滿期待的,希望他能重新振作,迎接新的生活,找出一條救贖之路,但第一步就是邁出自己封閉的内心,嘗試新的改變。

在遭遇事故時,警察對試圖自殺的李說“你看,李,昨晚你幹了件傻事,換了别人也會犯糊塗的。我們不會把你釘到十字架上去的”。這點明了影片的主旨:生活中總會遭遇不測,當厄運來臨時,最糟糕的懲罰就是自尋煩惱。

《海邊的曼徹斯特》:逃離的人生,心懷愧疚,該如何擺脫?

結語:

《海邊的曼徹斯特》給觀衆一種無力感,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和在痛苦中苦苦掙紮的個人,他想要得到拯救,也想去拯救他人,卻一次次徘徊猶豫、退縮不前,最終懲罰的隻能是自己。面對錯過,我們隻有向前看,積極努力擁抱新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忘掉過去,面對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