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士珍,低調做人與擁有保皇思想,讓他名聲不如北洋兩小弟大

作者:如日中天54

今天向大家介紹:我國近現代政治人物,位列北洋三傑之首的王士珍(另二位是段祺瑞和馮國璋)。

王士珍在曆史上的名聲不如他的兩位小兄弟大,是因為他向來做人低調,而且一直是個保皇派。

王士珍,低調做人與擁有保皇思想,讓他名聲不如北洋兩小弟大

北洋三傑

下面就來說說王士珍的故事。

一、為袁立汗馬功勞,宣統年辭職

王士珍出生于一貧苦人家,其父親與伯父均早逝,他與寡母相依為命,寄居在正定城内西門裡伯母娘家,靠母親替人做針線活艱難度日。但他聰明好學,17歲時考入正定鎮總兵學兵隊,後又入天津武備學堂,在炮兵科學習3年,畢業後到山海關任炮隊教習。

王士珍采用西法教學,并且學以緻用,是以博得上司的稱贊。光緒二十年(1894年),北韓爆發了東學黨起義。王士珍随葉志超(原正定鎮台,因看重王士珍,讓他做了自己的勤務兵)奉命赴朝與日本人作戰。在戰争期間,他表現勇敢,還能不亂拿百姓食物。

王士珍的才華得到充分展現,還要感謝當時天津武備學堂的總辦蔭昌,是他在袁世凱于天津小站編練新軍時,向袁世凱推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王士珍。讓王士珍有幸與袁世凱結緣,成為後者的得力助手。同時投入袁世凱門下的還有王士珍的另外二位校友:段祺瑞和馮國璋。

王士珍,低調做人與擁有保皇思想,讓他名聲不如北洋兩小弟大

王士珍

王士珍這個人的特點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由于他做事細密、周到,而且不張揚,是以深得袁世凱的信賴,以至于有關軍中的成績考核、人事的升降任免等大事,袁世凱多與他商議。

而王士珍也非常感激袁世凱的知遇之恩,他竭力幫助袁世凱訓練新軍。并完全按照近代德國陸軍的營制、操典來訓練士兵,又聘請德國軍官擔任教官和督操官,且全部使用外國造新式武器。将這支部隊訓練得井井有條、面貌一新,讓人刮目相看。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奉诏到小站檢閱建立陸軍,王士珍将工程營設定的水雷、旱雷、踩雷及各種武器一一演習,再加上建立陸軍比舊軍軍容整齊,榮祿看後大加贊賞,向袁世凱贊歎道:“此人負治國之才,不第長于軍事也。”袁世凱聽後,就更加倚重王士珍了,此後對他提出的要求,無不應允。

王士珍,低調做人與擁有保皇思想,讓他名聲不如北洋兩小弟大

王士珍軍服照

後來,在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期間,袁世凱曾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這位德國總督看到袁世凱所練新軍的确比舊軍精練娴熟,就贊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這“三傑”,又被人稱為袁世凱的“龍、虎、豹”。自此,王士珍被推為“三傑之冠”,始稱北洋“三傑之龍”。

當光緒、慈禧相繼去世後,幼小的宣統皇帝溥儀繼位,由其生父醇親王載沣攝政,因政見不合,袁世凱失寵被免職,王士珍也申請開缺,一則是為避免嫌疑,二則也為報袁世凱知遇之恩。

二、淡泊民國官職,做頑固保皇派

王士珍沒有其二位兄弟:段祺瑞和馮國璋名聲大的第二個原因,是他一直是個頑固的保皇派。雖然在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複出當上總理後,第一個奏請就是讓王士珍襄辦湖北軍務,還讓他就成為陸軍大臣。

王士珍,低調做人與擁有保皇思想,讓他名聲不如北洋兩小弟大

王士珍照

但是,王士珍出山後,反對段祺瑞的共和宣言,當宣統四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溥儀退位時,王士珍又為清室竭力争取優待條件,最後還為了表示忠于清廷,不願副署退位诏書,并辭官退居家鄉正定城内。

當袁世凱原形畢露,想盡快龍袍加身,做中華帝國的皇帝時。楊度、梁士诒、陳宦等先紛紛奔走勸進,在被封爵進位後又互相慶賀。但此時的王士珍卻比較清醒,他超然與外,不為帝制所動。這反映他能審時度勢、高人一等地看待局勢,提前預料到袁世凱的皇帝夢不得人心,肯定做不長。

然而,王士珍畢竟是個頑固的保皇派,當1917年6月14日,張勳借調停黎、段沖突之名進京擁清廢帝複辟時,他竟然指令守城部隊打開城門,讓張勳的辮子軍象潮水一般湧進城内。又随同張勳等把12歲的溥儀擡出來宣布清帝複辟,并當上了參謀部尚書。

王士珍,低調做人與擁有保皇思想,讓他名聲不如北洋兩小弟大

王士珍晚年照片

誰知張勳複辟醜劇僅12天就以失敗告終。段祺瑞又重新當上了國務總理,這時王士珍感到無臉見人,想再次回鄉隐居,但段祺瑞(畢竟是他的二弟啊)不但不譴責其有罪,反而說他維護治安有功,竭力挽留他。

三、短期擔任總理,因派系鬥争永久隐居

1917年9月1日,孫中山就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宣布段祺瑞為民國叛逆,出兵北伐,開始了護法戰争。段祺瑞與馮國璋兩人,一個氣勢洶洶地要武力統一南方,另一個則主張和平解決,“虎”、“狗”兩家的沖突逐漸加劇,到11月中旬,已經鬧的水火不容。

11月20日,馮國璋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的職務,請王士珍組閣。但王士珍已經厭倦了政治生活,拒絕了馮國璋的請求。後來,馮國璋讓人去王士珍門前請願,并高呼:“請聘老出山組閣,以鞏固北洋團體。”王士珍不得已,隻好出任了内閣總理。

王士珍,低調做人與擁有保皇思想,讓他名聲不如北洋兩小弟大

王家大院

王士珍組閣後,對這兩家的内讧已經無可奈何,實在沒法調和,他連連歎息;“兄弟阋于牆,自毀家門。”最終,經不起風波的王士珍被迫于1918年2月“引疾告歸”,這讓他的總理任期僅僅三個月,便永久地離開了政壇的是是非非。

從此,這條“北洋之龍”就長期隐居北京,在後來的戰争風雲中,他兩次組織治安維持會,盡心竭力地維護社會秩序,使北京免遭戰争的災難,受到京師群眾的欽佩,另外,王士珍還幾次主持了北京的慈善活動。1930年7月10日,因腸癌在北京去世,享年70歲。

總之,我國近現代政治人物王士珍,在曆史上的名聲不如他的兩位小弟:段祺瑞和馮國璋大,是因為他向來做人低調,而且一直是個頑固的保皇派。

王士珍,低調做人與擁有保皇思想,讓他名聲不如北洋兩小弟大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割據示意圖

王士珍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但是他思想陳舊、跟不上曆史潮流的行為,則必須要得到批判。我們應該順應曆史趨勢,不斷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争取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為我國早日實作現代化夢想而努力奮鬥。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