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聽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曆史最後一個劊子手,落得凄慘晚年

這個中國曆史最後一個劊子手就是鄧海山,他出生在湖南長沙的一個貧苦家庭。當時國家還在清朝的統治之下,處決犯人都是砍下首級,是以當時基本上每個地方的官府都會配備了劊子手。但是劊子手經常要取人性命,和死人打交道,一般人都不願意幹,有的時候官府還需要直接點名,強制讓人來任職劊子手。即便後來到了清朝,登記在刑部獄押司管理處的劊子手也并不多。但是鄧海山卻顧不那麼多,他長大之後,時局越發的動蕩,到處都是戰亂。為了混口飯吃,他興起了當劊子手的念頭。因為劊子手太過損陰喪德,官府給的工資比較高。

不聽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曆史最後一個劊子手,落得凄慘晚年

鄧海山

劊子手這個職業雖然不受歡迎,但是也不是想學就學的,畢竟物以稀為貴。一般年紀越大,資曆越長的劊子手越吃香,會被手下的小喽啰尊稱為外婆。學當然就要跟手藝最好的學,鄧海山的目标就是當時湖廣行省的外婆,一個名叫佟紹箕的劊子手。為了近水樓台先得月,鄧海山花光了身上所有的積蓄,托關系在湖廣行省衙門内謀了個衙役的職務。由于經常需要押送死刑犯去刑場,一來二去,鄧海山如願以償的和佟紹箕搭上了關系。但這還不夠,頭腦靈活的鄧海山,還會時不時帶着酒找佟紹箕喝兩杯,拉拉家常,說說心裡話。佟紹箕因為做劊子手的原因,朋友并不多。久而久之,就把鄧海山當成了自己的忘年交。知道鄧海山有當劊子手的刑想法後,毫不猶豫的就把他收做了關門弟子。

不聽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曆史最後一個劊子手,落得凄慘晚年

鄧海山正式成為佟紹箕的徒弟,開始學手藝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劊子手這個古老的行業,經過時間的積累,裡面的各種講究非常多,并不是那麼容易學的。一個好的劊子手,要做到幹脆利落的一刀切。也就是手起、刀落、頭掉,一氣呵成。讓犯人少受痛苦的同時,也避免亂砍造成場面過于血腥。為了能做到這種地步,鄧海山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揮刀鍛煉臂力。當時劊子手為了完整的砍下犯人的頭,行刑用的是鬼刀,都非常的重,沒點臂力是舉不起來的。更何況劊子手不僅僅隻是需要舉的起刀,還要求刀揮出去角度是最适合砍下犯人頭的。擁有足夠的臂力後,鄧海山在佟紹箕的指導下,開始練習砍冬瓜。冬瓜扔到空中,鄧海山必須按照佟紹箕不同的要求,從各種刁鑽的角度,将冬瓜沿着他畫的線,整齊的砍成大小不一的兩半。

雖然在砍了數百個冬瓜之後,鄧海山就已經能完成佟紹箕的所有要求了。但鄧海山卻還是不能上刑場,畢竟冬瓜是死物,人是活物,砍起來差距還是很大的。也需要足夠的膽量,才能毫不手軟的取下自己同類的性命。為了能更接近那種感覺,鄧海山又開始走街串巷的幫人殺豬。因為鄧海山分文不收,找他殺豬的人非常多。很快鄧海山就麻木了,在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時候,眼睛都不帶眨一下的。這個時候,鄧海山才算正式出師。

不聽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曆史最後一個劊子手,落得凄慘晚年

在劊子手行業中,流傳下來的一直有這樣一個說法“刀殺過百,便是大兇。”是以在鄧海山第一次上刑場之前,師傅佟紹箕特意把他叫到身邊,語重心長的叮囑他,在砍99個頭之後,就要及時收手,少造一些殺孽,為自己和以後的家人多少積下點陰德。可鄧海山卻不以為意,殺99個也是殺,殺100個也是殺,也沒差多少。于是鄧海山認為佟紹箕這是在迷信,并沒有當回事。不過,雖然鄧海山心裡是這麼想,但是初入職場,以後還要仰仗佟紹箕,是以還是滿口答應了。

鄧海山當時的工資是按人頭計算,砍一個頭就是4兩銀子,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半年的開支。由于鄧海山的技術好,不僅能讓犯人少受苦,遺容安詳;還能讓犯人頭被砍後,身上少濺血,是以很多犯人的家屬都給用錢财收買鄧海山,希望他出面幫忙行刑。也正因為這樣,鄧海山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沒過幾年,就已經砍滿的99個人頭。

不聽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曆史最後一個劊子手,落得凄慘晚年

但鄧海山卻不想就此收手,他是窮苦出生,在做劊子手之前吃盡了苦頭。通過劊子手掙到錢之後,就像被解除封印一樣,開始報複性消費,吃喝嫖賭也變得樣樣精通,突然要由奢入儉,他根本就就接受不了。是以鄧海山将師傅佟紹箕的叮囑遠遠的抛在了腦後,繼續在刑場收割人頭。直到清朝滅亡後不久,新政府頒布了《懲治盜匪法》,規定處決死刑犯開始用槍斃。鄧海山這才正式結束了劊子手的生涯。不過此時的他,前前後後已經砍下了300人的首級。

不能做劊子手了,鄧海山不得不重新找工作,但是人家隻要一聽說他以前是做劊子手的,就馬上把他打發走了,生怕鄧海山的晦氣,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意。而且清朝時,很多刑場都是設在市集之中,是以很多人都認識鄧海山這個常在刑場出現的老面孔,他想隐瞞自己的身份都不行。此外,鄧海山還娶不到媳婦,就算他肯出豐厚的彩禮錢,也沒有願意嫁給他這個專門撈陰門錢,有損陰德的人,如果被牽連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不聽勸告砍下300人首級,曆史最後一個劊子手,落得凄慘晚年

鄧海山晚年

鄧海山雖然找不到工作,但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卻一時改不掉,是以很快就敗光了積蓄,隻能四處乞讨為生。晚年,無兒無女的鄧海山,找到一家寺廟想要出家贖罪,但是由于他殺生太多,被拒絕了。最終1925年的時候,孤獨終老的鄧海山在一個破廟中凄涼的死去。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一輩經過的事和走過的路都要更多,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要更為深刻。是以那些口耳相傳的智慧,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