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因為熱愛,他們成為隊友;因為熱愛,他們更是一生的摯友。從相交、相知到相伴,十四年如一日地堅持,即使分散在天南海北,畢業後傳回母校,隻為一件事:再踢一場球。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2006年球隊成立隊員:後排 王增輝 楊磊 焦亮 甯博 王浩 鈔金偉 楊博濤 杭俊超 周波 于建飛;前排 曹思霖 黃開明 蘇南 車龍 李偉濤 樊超 胡鵬博)

首秀之戰:18名毛頭小子為了夢想聚集在一起

2006年世界杯德國之夏全世界球迷為之瘋狂。此時,鹹陽師範學院校園内,文學與傳播學院18名興趣相同,愛好足球的80後組建了一支球隊-鹹陽師範中文系足球隊,現名為“中文蹴鞠”隊。

今年34歲的車龍是鹹陽師範學院08屆畢業生,在球隊踢後腰位置,現負責球隊幕後工作。談到球隊發展,他向華商報-二三裡資訊記者感慨:“時間真快,轉眼已經14年了,曾經20多歲的我們也變成了‘老男孩’了。當初球隊成立,我們僅僅是一群熱愛綠茵場的毛頭小子。2016年夏天,為了準備校園足球聯賽,在我們院李永濤老師的幫助下,這支由18人組建的足球隊誕生了。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這18人中,家基本都是陝西省内的。這裡有當年畢業生,也有初入校園的新生,大家為了同一夢想聚集在一起,球員起名中文系足球隊、隊服選擇了紅白格的克羅地亞隊。

“談起隊服,這裡有段小故事。”車龍介紹說,“06年的世界杯,我們場場不落。記得有場巴西和克羅地亞的小組賽,過程跌宕起伏。雖然最終克羅地亞輸了,但整場比賽他們的頑強折服了我們。當時,由于每個人喜歡的球隊和球星不同,是以隊服一直沒定下來。那時,數學系隊服是巴西隊,和我們也是死對頭。是以,大家一緻選擇紅白格衫作為主隊隊服。之後,在一場校園聯賽中,逆轉拿下了他們。從此,頑強拼搏、永不放棄成了球隊的精神。”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2006年-2008年,鹹陽師範中文系足球隊開始東征西戰,取得了優異的戰績,隊員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他們從當初球友變成了摯友。轉眼間,有隊員畢業離校,他們約定每年都要回到母校踢一場球。

回歸之戰:“老男孩”再回母校, “中文蹴鞠”足球隊誕生

2014年4月,當初18名隊員都離開了學校,球隊加入了更多人,18人的球隊擴充到了29人。雖然老隊員離開了綠茵場,但他們熱愛球隊的初心并沒有變。 “畢業後,大家分散在祖國的天南海北,我們18人很難再聚。某一天,有人提議,要把當初球隊的隊員聚集在一起,完成每年回母校的約定。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終于,在老隊員胡鵬博的精心安排下,6月份,我們其中的16的人又回來了。那場比賽,将曾經的“中文系足球隊”改為“永遠的中文系足球隊”,和現文學與傳播學院院隊打了一場精彩的比賽,赢得了勝利。賽後,大家商量将球隊更名為“中文蹴鞠”足球隊,還設計了一款藍色紀念款的隊服,如今我還一直收藏着。”車龍說。

溫情約定:每年父親節一定再回母校

除此之外,車龍他們又加入了一個溫馨的約定,無論大家在哪裡,每年在父親節這天回到母校。為什麼選父親節這天?車龍表示,如今再回學校,就像回到父親溫暖懷抱中。而且我們都已為人父,都帶的一種責任回來的。而且,每年的父親節都是周末,這樣更友善大家回來。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李偉濤和甯博是球隊元老級人物,他倆均為07屆畢業生。作為球隊隊長的李偉濤表示,雖然人在上海,但永遠不會忘記曾經的約定,他每年都是第一個回到學校,為保證比賽的順利,提前為大家做好服務。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甯博現居住在渭南韓城市,十四年之約年年不落下。采訪時,他對記者說:”每年的父親節這天,是我們重回球隊的日子。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會前一天到學校,等待兄弟們回來。我們不僅是兄弟,更是戰友。”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曾經,一個人回到球場,如今,帶着”一家三口”回來。車隊說:“雖然比賽觀衆不多,但是場面還是溫馨。有的隊員會抱着孩子來到球場,讓他(她)們看到爸爸曾經年輕的模樣。從2014年-2020年,每年首發都是曾經老隊員,而且曾經的号碼也不會變。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有新隊員加入,場上可能會出現兩個相同的号碼。我們相聚雖短暫,可大家都明白為什麼回到這裡。不管14年、24年……這個約定我們會永遠延續下去。”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将所有人此前六個月的準備化成了泡影。但他們的初心從未更改,決心更勝從前。于是,一聲号召,契約達成。九屆畢業生,十多個始發地,從火車到飛機,從黑夜到白天……終于,10月31日,原班人馬在綠茵場上再次集結,一聲哨響,再将信念延續……

拖家帶口再回賽場:現已經為人夫,為人父

鮮衣怒馬少年時,踢球為了輸赢。千帆過境歸來時,踢球踢的是一種情懷。曾經的80後,現已經為人夫,為人父。雖在社會上不斷打拼,可當他們奔向球場的那一刻,仿佛又找到了2006年那個無憂無慮的自己。戰友情,更離不開家人的支援。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車龍的妻子許苗表示,曾經的她也是師院一員,更熱愛足球。作為觀衆,2006年的比賽她是一場不落。2014年以後,回校的比賽作為家屬也是堅持參加(今年因為身體原因遺憾錯過),每次看他們的團聚和比賽,百感交集。比賽前一個月,車龍就開始忙活,做圖,設計隊服,聯系球員,比賽的時候雖然身體支撐不了全場,但他們還在努力地奔跑。就是為了曾經那個少年的夢想,希望今天他們堅持下去,堅持自己的愛好,給孩子一個榜樣,不忘初心。

校上司:孩子們的長期堅持讓我感動

曾經的少年,因為約定和夢想再回校園,學校感恩他們。鹹陽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書記趙國龍感慨:“他們是一群有夢想的孩子,我非常感動。長時間堅持一件事是非常難得,孩子們雖然畢業了,但是他們沒有忘記回到母校的約定,始終在一起繼續戰鬥。而且我知道,他們聚在一起非常難,可他們做到了。這14年,他們把最真摯的校園情、戰友情帶回母校,和我們球隊新隊員進行交流,這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條連接配接感情的紐帶。”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趙國龍的桌子上,擺着一個全體隊員簽名的“蹴鞠”,對此,他向華商報記者表示,“蹴鞠”足球的前身,足球一項是團隊協作的運動,孩子們有很強的凝聚力。十四年來,母校提供的不隻是場地,也是培植他們足球夢的沃土,2006年萌發的足球情誼在2020年已經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這裡是夢開始的地方,06年的綠茵場,一支球隊在此集結,14年的約定從未改變。加油!老男孩們,綠茵場滾動的足球,傳遞的是快樂,傳播的是熱情,傳承的是精神,留下的更是永遠的約定。

華商記者 趙臻 實習生 孫心钰

畢業後,這18名“老男孩”為了同一個約定重回母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