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我們雖然在革命的低潮中死去,但我們的死勢必會換來革命更大的浪潮。”當1931年的李求實穿越時空,在舞台上發出呐喊時,字字叩擊人心。

5月17日晚,為了慶祝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再現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五烈士在上海龍華犧牲的故事,舞台劇《浪潮》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首次試演。

1931年2月7日,五位年輕的左翼革命作家——柔石、胡也頻、李求實(唯一非“左聯成員”)、馮铿、殷夫,被秘密殺害于龍華警備司令部。他們中年紀最大的29歲,最小的才21歲,年輕的他們用筆做武器,為解放群眾思想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為了紀念“左聯五烈士”,魯迅曾于1933年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

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也是“左聯五烈士”犧牲90周年。這段不能忘卻的曆史,在安福路上以舞台劇的形式再次展現時,年輕觀衆紛紛紅了眼眶。演出前,導演何念和總編劇韓丹妮接受了觀察者網的采訪。

從“我們為何而死?”的叩問到“我們為何而生?”的反思,《浪潮》不是一部傳統的革命舞台劇,用五烈士的靈魂在意識世界裡相聚的浪漫主義手法,五條并舉的故事線與不斷變幻的“水舞台”結合,主創團隊獻上了一次感人而創新的視聽體驗。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五位烈士

故事的時間定在了1931年2月7日,那一夜,五烈士被秘密殺害于龍華警備司令部,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他們的靈魂在意識世界裡相聚。

五位年輕人叩問自己到底為何而死:是因為對我們開槍的士兵嗎?是因為在東方旅社的那次會議嗎?是因為文學嗎?是因為仇恨嗎?又或是因為愛?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當五人的靈魂重聚後,他們的生前回憶分段鋪開,親人、同僚、前輩的叙述幫他們逐漸看清了自己的選擇,找到了選擇革命的初心。

五段支線,均充分運用了“水舞台”和升降懸浮闆等設計元素,配合演員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台詞功底,北京9當代舞團及三位舞蹈演員的水中起舞加持,現場給人帶來很大沖擊。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五段故事中的溫情畫面也令人動容:當質樸甚至有點“迂”的柔石,擔心魯迅先生被汽車或電車撞到,不停囑咐他好好看路的時候;當殷夫與深愛自己但選擇不同的親哥、民國軍官徐培根道别時堅定留言,“别了,哥哥,别了,此後各走前途,再見的機會是在,當我們和你隸屬着的階級交了戰火”;當馮铿姐姐告訴她,女性“要為自己而活”的時候;當胡也頻的年輕妻子為了信仰,在丈夫死後把孩子送回家鄉,獨自留在上海堅守革命事業的時候;當李求實高呼“我們必須要學會既能用槍又能用筆,我們才能稱為有共産主義思想的文武全才的革命家”的時候……在場的觀衆屢次濕了眼眶。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從“我們為何而死?”的疑惑到“我們為自己而活”“我們為自由而活”的堅定,這場跨越曆史時空,由一群青年人演繹另一群青年人的故事,感動了許多年輕觀衆。

導演何念告訴觀察者網,這部舞台劇之是以叫“浪潮”,就是把“浪潮”當做一個意向,象征一代代人的努力疊加,才能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浪潮”這兩個字,曾多次出現在“左聯五烈士”的詩文中,也多次被左聯旗幟人物魯迅先生提起,是以在劇本敲定前,就定下了這一主題。

對于當下熱議的革命先烈選角話題,何念自信地介紹,飾演“左聯五烈士”的五位演員——錢芳(飾 馮铿)、王梓(飾 柔石)、劉炫銳(飾 李求實)、陳山(飾 殷夫)、程子銘(飾 胡也頻),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最有實力的青年演員,他們代表了話劇藝術中心年輕團隊的最高實力。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錢芳飾馮铿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陳山飾殷夫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程子銘飾胡也頻

為了精準刻畫人物,主創團隊經過了幾番篩選,直到真正落地排練,才确定了陣容。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劉炫銳飾李求實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王梓飾柔石

主旋律藝術作品,如何把握年輕觀衆的需求?何念認為最重要的是故事和情感。

故事是對主流價值觀的表現,“讓當時的青年來感染現在的青年”,情感是用劇中人物的故事來喚起年輕人的共情,讓年輕觀衆感動,讓當下的年輕人去體會和了解劇中人物在當時曆史背景下的選擇。

在獻禮片頻出的今年,對于舞台劇能否脫穎而出,何念看得很開,他相信藝術創作者隻要紮根創作、真誠地去創作就可以。要說《浪潮》最大的亮點,何念認為是“感人”,這部舞台劇旨在引起觀衆反思,讓大家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而加入“水舞台”的特别設計,也是為了和劇名“浪潮”呼應,把水作為舞台元素,既具有浪漫主義,也與故事走向貼合,希望給觀衆帶來詩一樣的氛圍。

創作如此體量的舞台劇,要将五個支線故事融為一體,還要在基于史實的基礎上架構出靈魂相聚的新故事,《浪潮》的年輕編劇們做了勇敢的嘗試。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浪潮》劇照

以90後總編劇韓丹妮為首,肖詩瑤(總編劇)、潘雨昕(編劇)、宋文琪(編劇)在内的全女性團隊,這次挑起了劇本創作的大梁。

韓丹妮告訴觀察者網,《浪潮》這一主題的籌備有兩到三年,但她們真正參與創作是去年11月,從去年冬天一直到今年5月,劇本不斷被打磨,直到今年春節前都在找劇本方向,不停推翻重來。曆經七到八稿,才最終确定了五烈士靈魂相聚的大結構,展現浪漫主義、虛實結合。

據韓丹妮介紹,創作期間,編劇團隊查閱了大量曆史資料,從史實中挖掘五位烈士的形象,以找到他們内心掙紮的點。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提到印象最深的情節,韓丹妮特别舉例,主創們借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馮铿,将女性話題“大說特說了一番”。

在這場戲中,馮铿的姐姐、馮铿幫助的少女和失足女性,在互相鼓勵下,從黑暗中看到了光亮,她們叩問舊社會的性别偏見,她們努力沖破家庭和社會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鎖,她們的故事凄涼又勇敢,令人歎惋。

有意思的是,韓丹妮觀察到,馮铿這場戲聯排時,女性觀衆都感觸很深,在表演沒有聲光電配合的情況下,女觀衆依然感動到落淚。但男性觀衆看到的更多是導演、編劇和演員的“技巧很好”,卻“get不到”情感點,韓丹妮笑稱,這就是“男女之間天然的屏障”。

觀察者網發現,試演當天,馮铿的這場戲,是大幕拉上後掌聲最長的一次,不少觀衆都在演出時默默拭淚。

其實,弘揚“左聯五烈士”革命精神的舞台劇《浪潮》,不僅用情緒感染了觀衆,也幫不少年輕觀衆補了一課,傳遞了信仰的力量。

1928至1929年間,革命文學論争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論水準,而在該運動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弱點,也引起了中國共産黨的重視。

1930年3月2日,在中國共産黨上司和推動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成立大會上,魯迅先生發表了題為《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文藝要為“工農大衆”服務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藝家一定要和實際的社會鬥争接觸。

被稱為“左聯五烈士”的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頻、李求實(唯一非“左聯成員”)、馮铿、殷夫,生前在從事實際革命鬥争的同時,積極進行文學活動,以各自不同的鬥争經曆和親身感受創作出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孩兒塔》 (殷夫),《湖南善後問題》(李求實),《為奴隸的母親》(柔石),《婦女運動的我見》(馮铿)和《光明在我們的前面》(胡也頻)……

他們作為“革命文學”的代表,成為了中國文壇的一支新銳力量,為初期無産階級革命文學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1931年2月7日,他們被國民黨反動派同時殺害于上海龍華。

與柔石、殷夫熟識,和馮铿、胡也頻有過一面之緣的魯迅先生,在五烈士犧牲兩周年時,因悲憤提筆寫下《為了忘卻的記念》,稱“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九十年後,年輕的文藝創作者沒有忘卻他們。從多倫路的左聯會址紀念館汲取營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把紅色基因融入到了舞台劇《浪潮》的創作中。

17日晚,演出結束後,掌聲在安福路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久久沒有停息。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浪潮》演員上台謝幕

5月18日至5月23日,舞台劇《浪潮》将率先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劇院進行預演場演出。之後于7月1日至3日,作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新創舞台展演季”參演劇目,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與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聯合主辦、成為投資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黨支部特别鳴謝的舞台劇《浪潮》,将正式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上演,以慶祝黨的生日。

“我們為何而死?”——紀念“左聯五烈士”舞台劇《浪潮》震撼試演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慶祝黨的生日新聞釋出會現場合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