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山東卡車司機小王因運輸玉米與白沙洲大市場商戶起糾紛的新聞在網絡上刷屏,引起大家關注。湖北經視也連續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司機運玉米到白沙洲大市場,想結運費卻起了糾紛!記者調查白沙洲大市場運費争議有結果了,卡車小哥稱:“别網暴武漢”在這起糾紛中,雙方的沖突點之一,就是“先銷售,再付運費”這種“行規”。那麼,這種“行規”在山東濟南是否也存在呢?上午十點,濟南堤口集團果品批發市場一派忙碌的景象,其中不少車輛是外地牌照。

做水果運輸十多年的張先生說,等貨物售賣完後,再結清運費離開,是這個冷鍊運輸行業裡不成文的規定。
記者在調查時也發現,由于不少水果生鮮保存期限較短,存儲需要控制溫度,而商家也缺少帶有冷藏功能的儲存空間。另外,将貨物搬上搬下很有可能會損毀生鮮品質,是以商家往往會選擇在運輸車上直接賣貨。
不少商家和司機也反映,對于長期合作的托、承運人來說,每次隻需要口頭約定壓車時間和相關運輸費用。而對于從第三方平台釋出和擷取的訂單,則會簽訂相關協定。
不過記者也在第三方平台出具的協定中看到,上面并未對壓車費用做出要求,隻規定了“承運人應事先商定并确認運費的總金額以及支付的方式具體安排。”
所謂的市場“行規”是否有失公平?司機權益如何保護?針對這些問題,記者也咨詢了律師。律師認為,“行規”不具有強制效力,如果雙方當事人約定按照這個規則,它是可以限制雙方的。律師建議,首先雙方要簽訂一個合同,在合同中盡量将雙方的權利義務約定明确。如果确實約定不明确,可以按法律規定來解決。
來源:湖北經視《經視直播》、山東齊魯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