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談債色變。
文 / 巴九靈
前幾天,小巴在知乎上看到一個關于年輕人普遍負債的熱點話題:
資料顯示,僅13%的年輕人沒有負債,90後占據消費貸“半壁江山”,年輕人的負債率為何如此之高?

目前,該問題已有700多個回答,累計獲得200多萬浏覽。
但小巴在看到“資料顯示”這四個字時,職業病就犯了,為什麼總有人操心年輕人的負債率?這篇文章希望能辯一辯“僅13%的年輕人沒有負債”這個話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01</h1>
先來說說這個數字的來源。
近期網絡報道的新聞,基本都引用自《當代青年消費報告》,這份報告由中銀消費金融聯合時代資料在10月22日釋出,報告中提到:
一組數字顯示,全國有1.75億名90後,其中隻有13.4%的年輕人沒有負債,而86.6%的90後都接觸過信貸産品。
“一組數字顯示”這幾個字說明,《當代青年消費報告》也是引用者,并非資料的原始出處。
實際上,這個數字出自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在2019年11月13日釋出的《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由尼爾森采訪3036名中國年輕消費者後得出(18-29歲的在校學生或在職者,約等于90後)。
*3036名使用者的樣本比較小,可能代表性不足。
也就是說,年輕人普遍負債這個話題,其實是在炒2019年的冷飯。
不僅如此,尼爾森的原報告可不是簡簡單單現在這樣的,原文裡說,86.6%的年輕人在使用信貸産品。但還有後半句:近半數人沒有債務累積。
後半句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有些龍頭企業可以要求上遊先發貨,一兩個月之後再打款,形成應付賬款。
這部分應付賬款雖然在資産負債表中歸為負債,但屬于無息負債,不需要支付利息,是以不會影響利潤,還能節約企業的營運資金,是企業在産業鍊中處于強勢地位的表現。
與之類似,有42.1%的年輕人在刷信用卡、用了花呗進行消費時,産生了借款記錄,但他們會在免息期内結清欠款,同樣不必支付利息。免費的錢不借白不借,這或許是一種更精明的金融意識。
而真正需要為借貸支付利息(擁有有息負債)的90後共1351人,隻占樣本總數的44.5%——負債的年輕人并沒有那麼多。
關于年輕人的負債問題,尼爾森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在網絡傳播中隻剩下一個壞消息。
“90後陷入消費主義陷阱”“90後是被債務拖垮的一代”……
其實,沒必要總想着搞個大新聞,把90後批判一番,大部分年輕人有能力管控好自己的資産狀況。
另外,負債本身也是不同的。
負債是錢的來源,那麼必然也會有錢的去處,可能是現金、存款、費用或者資産。
借一百萬購買的如果是豪車,或許幾年折舊之後,價值所剩無幾,資不抵債。
借一百萬購買的如果是房地産,或許會随着城市建設的發展而升值。
在我國,部分年輕人有一種特殊的負債,叫助學貸款,負債變成了人力資本的積累。
據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釋出的《2020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2020年,全國向506.43萬人發放了國家助學貸款,發放金額378.12億元。
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90後會有助學貸款,00後、10後或許也會有。
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僅13%的年輕人沒有負債”能概括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02</h1>
關于年輕人的負債問題,還有一個生命周期的視角。
普通人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教育期、奮鬥期和養老期。
年少時上學讀書,是教育期;中年時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是奮鬥期;老年後退休養老,是養老期。
一個人從出生直到去世,沒有一天不用錢,但是掙錢的時間卻很短。
教育期的支出由父母負責;22歲大學畢業進入社會,開始奮鬥,直到65歲退休,這中間的43年要把自己的日常支出、老年後的養老支出、下一代的教育支出全掙出來。
這和企業的經營有相似之處。
一個企業的現金流變化來自三種活動: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投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和融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
當企業在初創階段,自身經營的造血能力不足,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為負數,十分依賴外部資金。
從種子投資到A輪、B輪到上市增發,這是股權融資,相當于父母一年年地撫養我們長大。
随着企業的發展,銀行開始願意借錢,這時候有了債務融資。
企業繼續發展壯大,日常經營能夠産生足夠的現金流,這時不僅可以歸還銀行債務(歸還債務)、給投資者分紅(給父母養老),發生融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出;還可以對外投資(撫育下一代),發生投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出。
當一個人剛進入社會時,在奮鬥的起步階段,入不敷出,往往比較艱難,這時有一些負債,其實是正常的。随着年齡增長,收入提高後,負債自然就減少了。
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曾進行過一項調查,在3萬餘戶城鎮居民家庭中(共約10萬人),戶主年齡為26-35歲(對應出生年份為1984-1993年)的家庭由于面臨購房、成家生子、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支出壓力,負債參與率最高,為73.1%。
随着年齡的提高,家庭負債參與率逐漸下降,戶主年齡為65歲及以上的家庭負債參與率最低,為25.1%。
可以預見的是,在10年、20年以後,如今的90後随着年齡與收入增長,負債率也會逐漸下降。
到那時,希望已經上岸的90後,對00後、10後等年輕人的負債問題能寬容一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3">03</h1>
文章的最後,再談談負債的背面——儲蓄。
在2019年的報告中,尼爾森發現:
有6成學生和近8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
10月27日,富達國際和螞蟻财富平台聯合釋出的2021年《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有一半的年輕人(18-34歲)開始儲蓄,每月儲蓄金額達到平均1624元。
*樣本共23472人。
雖然兩份報告統計的儲蓄比例高低不同,但都說明了年輕一代并不是隻會買買買,同樣也會為未來儲蓄。
關于儲蓄管理,有一個3張卡管理法,即根據用途,把錢分别放入三張卡中,即“零錢卡”“短期儲蓄卡”“長期儲蓄卡”。
從自身需求出發,你會更容易找到适合的管理方法。
負債和儲蓄是年輕人理清自己财務狀況的兩大難題。越早知道自己的錢是怎麼來的,花在了什麼地方,就能越早掌控自己的财富。
作者 | 拾月 | 當值編輯 | 武新月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 圖源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