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境·外象”展覽海報
【編者按】
“建築不是理論、抽象的東西,而是戲劇的空間,是人類情感的容器。”在台灣和大陸的建築界,姚仁喜是一位備受推崇的人物,從業三十載,作品橫跨各種建築類型,在海内外各種建築評獎台上屢有斬獲。在宗教、電影等方面,姚仁喜也有所體悟,他更是将詩與哲學的美學體驗融入到建築之中。2016年2月28日,姚仁喜個展“内境·外象”将在上海當代藝術館開幕,透過本展,觀衆将看到建築空間不隻是設計、營造的領域,更是承載人們生活、記憶的詩意舞台。
<h2>【“内境”和“外象”呈現建築的情感内涵】</h2>
姚仁喜的建築模型展示現場
本次展覽分為“内境”和“外象”兩個主題。前者通過一系列的多元展示,以電影、音樂融入大型裝置的手法來呈現建築師的内在思惟、哲學理念;後者精選姚仁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将草圖模型、紀錄影片、細部模型、繪圖紙本等一氣呵成地呈現于觀衆面前,也将神态迥别、各臻其極的建築作品與其深湛的哲學思想和情感内涵徐徐道來。
台北故宮南院設計模型
屏東演藝廳設計模型
水月道場設計模型
烏鎮劇院設計模型
新北市美術館設計模型
<h2>【姚仁喜:關于建築中的“堂奧”】</h2>
姚仁喜
姚仁喜,出生于台灣,1975年畢業于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系,1978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築碩士學位,1985年在台北成立“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自80年代起,姚仁喜先生的建築形式和語言一直是現代主義,又随着其叙事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早期他以純粹的西方現代主義而著稱,堅持與國際團隊合作、極其重視建築細節;到了2000年前後,姚仁喜開始在現代主義設計中加入當地風貌、民俗文化以及曆史元素,随之在建築界引起巨大反響。
法鼓文理學院
姚仁喜用“堂奧”二字代表建築的整體,“堂”即是廳堂、正堂,是敞開大門時就能看見的景象;“奧”則指内室、深院,或隐藏于大門之後、無法當下見到之處。建築雖然是利用鋼材、磚瓦、木石、玻璃進行的構築遊戲,卻能創造觸動人心的空間,并能進一步深入探索不可言傳的文化、精神和意涵。從台北故宮南院、蘭陽博物館、烏鎮大劇院、水月道場、台灣高鐵新竹站、法鼓文理學院、新北市美術館、蘇州誠品書店這些姚仁喜的代表作品中,我們或許能一窺姚仁喜關于“堂奧”的秘密。
台灣高鐵新竹站
“我們不僅要将空間營造出來,還想要傳達一些不可言說的東西“——姚仁喜
建築師姚仁喜深知,建築需要講故事,而車站講述的就是關于分離與相聚的故事。2006年落成的的高鐵新竹展也許就在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新竹是台灣客家文化的重鎮,高鐵新竹站的設計選取了客家人傳統建築中“圍龍屋”的元素,宛若風帆的平行四面形屋頂覆寫于鐵軌與車站主體之上。值得一提的是,屋頂曲面應新竹地區著名的強大季節風而成型,輕盈薄透的量體如同一張對角彎折的紙片,而姚仁喜的設計靈感即來自于凹折的名片。
新竹高鐵站項目方案曾被姚仁喜作為參展作品帶去2002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進行展示。在主要展廳裡,他設計了一個平行線模拟月台空間,人們站在有玻璃地闆的現代地面,可以看到對面牆上古舊的月台剪影。“我主要談的是車站的情感,車站都不是目的地,而月台是最簡單的建築,兩條平行線和一個屋頂。反而正是在這麼簡單的地方上演情緒最濃烈的場景,悲歡離合。”
台灣宜蘭蘭陽博物館
“要把人類在宇宙中定位,唯一能用的就是幾何形。”——姚仁喜
蘭陽博物館
秩序井然的幾何空間,被認為是姚仁喜設計的重要特征之一。2010年落成的蘭陽博物館,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幾何建築作品之一。這個項目是一個以宜蘭為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的建築構思源發于當地的自然元素,它的幾何外觀,從附近海岸常見的海蝕地形“單面山”撷取造型元素,轉化為簡潔有力的幾何量體。而極簡的建築造型外牆,卻極盡複雜之能事。設計師采用經過不同表面處理的花崗岩和鑄鋁闆,寬窄不一、色彩不一、質地不一,整齊鋪嵌在牆面,從遠處觀望,斑駁花紋與大自然侵蝕的礁岩相合相融。
蘭陽博物館建築外牆
博物館位于烏石港遺迹水域中的烏石礁之上,姚仁喜在博物館的參觀路徑中融入了當地森林、草原、濕地變化的多樣化生态環境,形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聖嚴法師水月道場
“如果建築流于某種形式,那創意就死了,這是非常不安定的。”——姚仁喜
水月道場
姚仁喜近年來的作品常與禅理相關,而他也一直嘗試突破傳統,構造現代化的寺院模式,2013年建成的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水月道場就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件代表作。設計之初,聖嚴法師交給姚仁喜的任務書僅有6字——“書中月,空中花”,據說這是聖嚴法師在禅定之中所見寺廟的面貌。而根據這六個字,結合自身對禅的了解,姚仁喜設計了水月道場。
道場的設計颠覆了傳統佛教聖地的儀式與視覺感受,呈現出一派現代化的寺廟建築。進入道場錢,訪客需先穿越兩面高度不同的牆,作為與外面高速道路之間的緩沖;進入道場後,訪客即能看到遠方的主講堂,靜靜伫立于寬闊的荷花池中。高大的柱廊在池中的倒影,伴随着飛揚其間的金色簾幔,自成一派虛幻雅緻的風光。
陽光透過外牆的镂雕将佛經映照在殿内
在這個項目中,姚仁喜将佛經與光線結合。他把《金剛經》和《心經》的經文刻在二樓的牆體上。夕陽快速下落時,光字透過镂洞,投射到大殿的内柱之上,猶如藏傳佛教中的轉經筒,仿佛為衆人揭示無聲之法。禅院建成之後,很多人來到這裡,都會默默的在水池旁和内殿中靜坐,感受這奇妙而神聖的氛圍。
烏鎮劇院
“許多建築是為了人的聚合而存在的,是以它應該是衆人活動的劇場。我們在其中,既是觀衆,又是演員,互相參與、互相觀賞、互相演出,不露痕迹。”——姚仁喜
烏鎮劇院的設計源于賴聲川導演的一次邀約,對于姚仁喜來說,擁有1300多年曆史的烏鎮就像一個古老而悠遠的夢境。這個設計中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将這個巨大體量的劇場融入于這片古典精巧的水鄉卻不顯突兀。最終的方案是是将劇場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1200席的主劇院,一個是600座的多功能劇場,這兩個部分作為一實一虛的兩個橢圓量體背對背放置在一起,重疊并蒂的部份則為舞台區。這個設計後來被賴聲川導演喻為“并蒂蓮”。
水鄉中的烏鎮劇院
因為獨具的風情,烏鎮大劇院被網友推為“中國最美的劇院”,甚至有媒體說,它可以與悉尼歌劇院相媲美。河道上遠眺,遠處的烏鎮劇院沒有違和感地融入其中,好似它原本就是水鄉的一部分。
台北故宮南院
“有意是創作的一個障礙,無意才是自由的狀态。你有直覺想要用,然後你去分析到底該不該用,這杯水就渾濁了。”——姚仁喜
姚仁喜近年的創作總在無意中融入東方元素。2015年底落成開放的台北故宮南院是姚仁喜最新完成的一件作品,這一次他選擇了“書法”這一古老元素,對此他解釋道,“故宮”是展覽古文化的博物館,直覺告訴他應該和傳統文化有所聯系,而中國書法藝術中的濃墨、飛白和渲染的筆法理念,恰巧能構成行雲流水般的弧線建築造型。
台北故宮南院夜景
台北故宮南院的書法趣味
作為展覽亞洲藝術文化的國際級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館南部院區采用三筆中國書法的濃墨黑白筆觸展示博物館的概念設計:第一筆是典藏跟展覽,第二筆是黑白交融,第三筆貫穿,取“橋”的意念。觀衆在到達博物館時,需先走過一座橋,緩緩上升,穿過建築,看到湖面,然後回頭,即可回望原來的路徑,遂參觀展陳空間,旋即從建築的下方出來,形成“回”字形路線,剛好完成參觀全過程。
<h2>【姚仁喜:建築是人類情感的容器】</h2>
從業至今三十餘載,姚仁喜的建築始終充滿理性與感性的交織,每一處空間的營造都包含着豐富的空間體驗與情感。
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在授予姚仁喜“榮譽院士”的典禮上高度盛贊他的設計精神:“利用建築元素的創作,具體掌握了人類情感與生命狀态、文化語境與曆史涵構、場所精神與人性尺度,充分彰顯了他的人文精神。他以來自東方的美學與心靈的涵養,以素材、造型與自然光的互動輝映,加上高度的創意與專業的執行力,建築因而盈溢詩意。”
對姚仁喜來說,建築是人類情感的容器,怎樣創造一個空間去支撐、彰顯人們日常的生活,一直是他的興趣所在,而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也記錄了其建築思想從萌芽到燦爛的重要階段。
作者:陳敏
編輯:高靜
更多收藏類資訊請掃描二維碼,下載下傳“雅昌兜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