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溜須拍馬的人是我們在工作當中很讨厭的一類人,因為我們明明做着一樣的事,他卻隻需要對上級上司取意逢迎、阿谀奉承,就可以拿着不同的工資,得到老闆的賞識;
而我們一直在兢兢業業的工作着,上司卻總是看不到我們的辛勤付出,而隻聽得到這些人口中的奉承,是以我們是非常讨厭這種人的。但是實際上我們可能内心也會有點羨慕這種願意迎合他人,進而擷取利益的人。
然而,羨慕歸羨慕,大部分人卻并不願意當那個為五鬥米折腰的人,是以我們還是遵從自己内心的想法,選擇做自己。
在革命時期,我們的大将軍粟裕,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非常的剛正不阿,也非常的耿直,在抗日戰争以及解放戰争之中,為我們國家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人,卻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仕途上屢遭不順,原因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軍中戰神粟裕
粟裕是出生于湖南的一個小農村,他在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很愛學習,于是在後來就進入到了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讀書,熱愛學習的粟裕很快就成為了進步學生。後來他就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才一開始接觸到這種進步思想,粟裕就立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覺得自己終于找到了信仰,于是滿懷着熱忱的粟裕沒多久就順利的加入了黨組織。
在南昌起義中,他還擔任了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隊的班長,從這以後,粟裕就開始在各大戰争之中活躍起來。他不斷立下戰功,從一個小小的警衛班班長晉升到了營長、團長、師長等等職位,憑借着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向上爬。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粟裕的一生之中,經曆了大大小小無數場的戰争,是以他才會在後來有軍中戰神的稱号。
但是這個軍中戰神的稱号卻來得相當不易,因為在戰場之上,刀劍槍子可是不長眼的,粟裕在他的戎馬生涯之中也遭遇過無數次的危險,但是還好,粟裕有着極其強大的學習能力以及軍事實力,是以他總是能夠化險為夷,屢屢立下戰功。
在抗日戰争與解放戰争之中,粟裕數次擔任過軍中重要職務,他參與指揮了濟南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等著名的戰鬥,為我們國家後來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以戰績如此顯赫的粟裕在新中國成立以後,自然也是要對他進行獎勵和鼓勵的。
在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我們國家本來計劃是要給粟裕授予元帥的軍銜,但是粟裕為人卻十分謙和低調,他覺得在他前面還有許多人比他更加優秀,對于國家所做的貢獻比他要大,他怕自己德不配位,是以再三請求要讓出元帥的軍銜。于是,當時國家隻能夠聽從他的意願,給他授銜大将的軍銜。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将領,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卻總是屢遭不順,他的仕途開始遭遇到沉重的打擊,他提出來的許多條建議,也總是遭到國防部的反對,甚至于粟裕的職務在軍隊之中總是一降再降,到了後來還把他安排到了軍事科學院當副院長。粟裕本來是一個實幹派軍事家,讓他去從事科研工作,這難道不是大材小用了嗎?那又為何會對粟裕做出這樣的安排呢?
建國後為何屢遭不順
按照道理來說,粟裕這樣的人才,在戰場之上積累下無數條實用的經驗,對于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以及軍隊中的實際情況,他都了然于心。對于這樣的人,我們國家理所應當的要重用他,然而到後期,反而是對他一再降級,這其實是由于粟裕為人太過于正直。
在1954年,粟裕被中央任命為總參謀長,剛正不阿的粟裕覺得自己既然成為了總參謀長,那就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工作,才能夠對得起黨中央的信任。于是,他在國防系統一事之中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認為要把幾個軍隊部編入戰鬥序列之中,要歸軍區上司管,這樣在作戰時有靈活的隊伍可以調用。
但是彭德懷卻認為,這樣的安排是完全沒必要的。然而,粟裕卻十分堅持己見,試圖說服彭德懷,但是卻仍然沒有得到彭德懷的首肯。這就導緻了粟裕與彭德懷之間存在了一些工作上的沖突。後來,粟裕還曾多次因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得不到采納,而與黨中央軍委上司之間産生過各種沖突。
由于粟裕的意見總是不被黨中央重視,是以粟裕就更加想要說服黨中央的上司層,讓他們聽取自己的意見,但這些都是無功而返。後來,在1958年的軍委擴大會議之上,粟裕還被扣上了“個人主義”的帽子,雖然粟裕解釋了,也寫下許多份檢讨,但是由于當時環境比較特殊,是以他的辯解也沒有人聽取。
到後來,粟裕就被派到了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他的好朋友陳赓曾經勸說粟裕讓他做事情不要過于的死闆正直,而是要懂得去變通。陳赓曾經用一句話總結粟裕為何會在仕途上屢遭不順,他說:自古以來,有兩種人最不受歡迎,一種是過于正直,不願迎合别人的;還有一種是功績太大的,而粟裕恰恰這兩種都占了。是以粟裕才會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總是屢遭不順。
粟裕的一生是光明磊落、剛正不阿的一生,他不願意受到環境與時代的束縛,而改變自己正直的性格,在他看來,實事求是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為了謀求自己的私利而罔顧事實,不講真話,這種行為是要不得的。
是以,雖然粟裕在後期由于自己剛正不阿的性格而遭受到許多誤會與侮辱,但是他卻始終堅持着自己的原則,不願意曲意逢迎,這樣的一位堅持己見、遵從初心的将才,确實值得我們去敬佩與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