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救人,有患者在衛生間摔倒了!”10月20日18時許,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深汕中心醫院(以下簡稱深汕中心醫院)内科一區病房,被一陣呼喊聲打破了安靜。69歲患者王叔在洗手間倒地被旁人聽見,門被反鎖并呼之不應。病區護長迅速打開衛生間門,發現王叔倒地不應、呼吸停止,大動脈搏動消失!
生死攸關的時刻,内科、重症醫學科、急診科、麻醉科等多個科室專家立刻對王叔開展搶救。經過長達90分鐘持續心肺複蘇、用藥,14次心電除顫等各種搶救,王叔終于恢複自主心律,可觸及動脈搏動,在呼吸機支援下血氧恢複,從“鬼門關”裡被救了回來!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黨委書記、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書記到深汕中心醫院ICU病房為王叔查房
“王叔這樣本身患有嚴重心力衰竭的情況,可以想象,如果在醫院外發生心跳驟停,能搶救回來的機會微乎其微。這次是在醫院病房發作,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力衰竭專科主任、深汕中心醫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袁沃亮副教授說道。
90分鐘心肺複蘇、14次心電除顫
換來一線生機!
發現王叔倒地後,在多位值班主任的指導下,幾位值班醫生和護士熟練地把王叔調整至平卧位,開放氣道,立即為他實施心肺複蘇,并快速建立靜脈通道,推注搶救藥物。同時及時通知重症醫學科、急診科、麻醉科等科室協助搶救。
一下、兩下、三下……經過約3分鐘左右的按壓,可觸摸到王叔的頸動脈搏動,開始有微弱的自主呼吸,但接上心電監測後提示室顫、血氧下降,無意識。在場醫護齊心協力将王叔緊急轉運至病床,立即進行電除顫、推注腎上腺素,有條不紊地各司其職,同時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持續胸外按壓。
在多次除顫、胸外按壓、推注藥物情況下,王叔的心電圖仍為心室顫動與室性心動過速交替,病情十分兇險!袁沃亮主任當機立斷,與各學科主任短暫讨論後,給王叔調整了抗心律失常藥物方案,同時配合胸外按壓、電除顫、維持血壓等措施持續搶救。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終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多學科會診支援下,經過長達90分鐘持續心肺複蘇、用藥,14次心電除顫等各種搶救,王叔恢複自主心律,可觸及動脈搏動,在呼吸機支援下血氧恢複,最後複蘇成功!緊接着在嚴密監護下,王叔被送往急診重症醫學科繼續治療。
汕尾首例抗磁共振ICD植入術
為王叔戴上“貼身保镖”
在急診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根據病情為王叔調整治療方案,持續保持着穩定的生命體征。2天後,王叔開始逐漸恢複意識,随後可進行少許遵囑活動。6天後,王叔成功脫離呼吸機,可與醫護人員進行簡單交流,思維、記憶基本未受影響。可以說,是醫護人員共同創造了一個搶救奇迹!
袁沃亮主任(左)術前備好抗磁共振ICD
袁沃亮主任介紹,王叔是一位心肌梗死後的患者,在七年前植入了心髒支架。最近三年來,他反複胸悶、活動後氣促。多次心髒超聲結果提示心功能很差,射血分數31%,提示其存在嚴重心力衰竭。
袁沃亮主任(右)為王叔成功植入ICD
“類似王叔這樣的患者,是心跳驟停、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袁沃亮主任指出,報道顯示我國每年有約54萬人發生猝死,其中大部分都是心源性猝死。而像王叔這樣心梗後心衰的患者,正是最為高危的人群。正是因為考慮到王叔有這種危險性,袁沃亮主任把他收入病房,準備為他實施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以預防惡性心律失常發作。
10月29日,心跳驟停發生9天後,王叔病情穩定。袁沃亮主任為他植入了最新的抗磁共振ICD,這也是汕尾地區首例抗磁共振ICD植入術。可以說,王叔以後有了一個“貼身保镖”,随時可以對發生的惡性心律失常給予治療,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袁沃亮主任介紹,ICD在患者發生室顫、室速等惡性心律失常的時候能起到“一招救命”的作用。但是,36%的患者在4年内有核磁共振掃描需求,而普通的ICD植入後不能相容核磁共振檢查。這是因為,傳統ICD起搏系統遇到核磁的環境可能會引發導線頭端異常放電、灼傷心肌等嚴重風險。而抗磁共振ICD系統中增加了濾波器減少導線頭端發熱和損壞ICD,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
此次深汕中心醫院集多學科的會診及搶救,展示了深汕中心醫院醫護人員的仁心仁術、救死扶傷的精神,以及醫護團隊間密切的配合。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張陽 黃睿 馬睦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