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通過攜帶的合成孔徑雷達載荷首次實作在軌成像,圖像品質優異,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該星傳回的衛星資料,接收資料均處理正常。

喀什站首軌資料接收任務工作現場
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于2022年1月2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2月9日17點55分和19點34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雲站及喀什站先後成功跟蹤、接收到該星下行資料總計36.66GB。這是該星在發射後首次載荷開機下行觀測資料。
陸地探測一号01組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首個啟動的衛星型号任務。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将與未來發射的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形成相距數公裡相伴飛行的星座,通過雙基合成孔徑雷達幹涉體制協同對地面成像。
陸地探測一号01組A星首次開機,擷取青海省海西地區圖像
該星合成孔徑雷達載荷由空天院載荷研制團隊研發。該類載荷可不受光照和氣候條件限制,全天候拍攝高分辨率微波照片,甚至可以透過淺層地表或稀疏植被擷取被掩蓋的資訊,在對地觀測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相關負責同志表示,該星雙基幹涉體制的技術難度在于如何保證距離數公裡的兩衛星載荷做到相位同步,“就像是讓兩個人分别坐在平行、高速飛行的航天器上,在萬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内做到心跳一緻”。
經過十餘年技術攻關,研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作了非中斷相位同步技術,并結合相位定标技術,使兩個分置的合成孔徑雷達系統相位同步精度比國外同類技術高出一個數量級,確定實作米級精度高程測量。此外,團隊還實作了多模式混合極化和多自由度編碼發射信号等技術突破,不僅具備多模式極化成像能力,且大幅提高了成像幅寬和可視範圍。
空天院相關負責同志表示,陸地探測一号01組衛星系統将成為國際上首個具備單軌多模式極化幹涉成像能力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可測量森林生物量,為實作碳循環監測提供有效技術手段,進一步支撐國家“雙碳”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