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州曆史上的大事件:(一)秦漢唐時期

華州曆史事件(一)

作者 趙建文 鄭全欣

華州的地名經曆了從鄭國、鄭縣到華州,再到華縣,最後為渭南市華州區的演變過程。在較長曆史時期内,華州曾是關中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塊熱土上的人們,在2700多年的滄海桑田和風雲變幻中,不斷奮鬥,創造了許多令人贊歎的輝煌業績,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留下了無數難以磨滅的曆史印迹。

秦晉、秦魏争戰

春秋戰國時期,鄭縣處在秦國東部邊陲,是秦晉、秦魏反複争奪的軍事要地。秦國在鄭縣武城曾設“鄭所之塞”,為秦與晉、魏之間的一個邊境關隘,并派兵駐關守衛。從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387年的200多年間,秦晉、秦魏在鄭縣武城一帶多次發生戰争,各有勝負。鄭縣見證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攻城略地、互相厮殺的曆史亂象。

華州曆史上的大事件:(一)秦漢唐時期

柳枝鎮街南的武城縣城遺址 選自華州史話

武城又名“武伯城”“武伯營”,相傳為鄭桓公之子鄭武公在鄭國東遷前所建,是狩獵時的别墅,位于今華州區柳枝鎮,其遺址尚在。

商鞅于鄭縣被害

公元前338年,因主持秦國變法而聞名于史的商鞅,被秦惠公之師公子虔等人誣陷獲罪,被迫在封地商洛一帶起兵反抗,兵至鄭縣時,為秦軍所敗,商鞅被殺害,死後其屍體還被施以“車裂”重刑。

劉盆子于鄭縣為帝

西漢末的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樊崇率赤眉農民起義軍在進軍長安路過鄭縣時,在城北設祭壇,通過摸竹簡的方式,選中15歲的劉盆子在鄭縣即皇帝位,國号為漢,年号為建世,以代替之前在長安被起義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1年後,赤眉農民起義軍為漢光武帝劉秀所滅,劉盆子向劉秀投降,僅做了1年的短命皇帝。

“通化門前第一州”

唐代,華州及鄭縣成為京城長安的近畿重鎮、東方門戶,朝廷曾在華州設鎮國軍節度使、潼關防禦使,派重兵以拱衛京師。

華州曆史上的大事件:(一)秦漢唐時期

棉絨廠院内的唐城牆遺迹 宋朝峰拍攝

地理位置及軍事地位的變化,使朝廷對華州另眼相看,華州刺史一般都從朝廷重臣中遴選,唐代宰相令狐楚、劉晏、李绛、崔湜等17人都曾在華州任過刺史。曾任宰相的名臣陸贽、著名詩人李益都任過鄭縣尉。著名文學家韓愈稱華州為“百郡之首,重于藩維”:國子監助教歐陽詹頌鄭縣“望縣出于百,鄭縣為之最”;著名詩人劉禹錫稱華州為“百二山河雄上國”;著名詩人王建稱華州為“通化門前第一州”。可見,華州的地位非一般州郡可比。

杜甫為官華州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時任朝廷左拾遺的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因疏救宰相房琯面觸犯權貴,被貶到華州任司功參軍,負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之責。杜甫在華州公務之餘,寫了大量反映社會戰亂和百姓疾苦的詩詞文章,以抒發憂國憂民之感。其中,有反映華州群眾深受大旱之苦的《夏日歎》《夏夜歎》,有贊美華州西溪美景的《題鄭縣亭子》,還寫了力圖挽救時局、改善社會各方面狀況的《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等文章,特别是在華州任上創作完成了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不朽名篇“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别》《垂老别》《無家别》。六首詩歌真實展現了戰亂之中的百姓所遭受的疾苦,使杜甫現實主義詩歌創作達到頂峰。

華州曆史上的大事件:(一)秦漢唐時期

華州西溪遺址 宋朝峰拍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立秋後,杜甫辭職西去,開始了後半生的漂泊生活。華州百姓感念杜甫的人品才學和為政功績,親切稱他為“杜老官”,并把他經常遊賞西溪的地方名為“老官台”,沿用至今。

周智光華州叛亂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出現了藩鎮割據,中央控制力衰微的局面。唐代宗永泰二年(766),時任華州刺史,并兼任同,華二州節度使及潼關防禦使的周智光,以華州為據點反叛朝廷。他飛揚跋扈,招收不法之徒,擴充兵力至數萬,在華州到處濫殺無辜、搶掠财物,并狂言自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他還在州城為自己建生祠,令官民祈拜。大曆元年(766),時任關内河東副元帥的華州籍人郭子儀,奉诏率軍赴華州平叛。大軍所至,叛軍潰散而去,周智光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華州被收複。

李元諒華州平朱沚之亂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路過長安的泾原節度使軍隊發生嘩變,唐德宗倉皇出逃,朱泚在長安稱帝,史稱“朱泚之亂”。朱泚命大将何望之輕騎襲取華州,刺史董晉逃走。駐防潼關的鎮國軍節度副使李元諒聞訊,立即率部從潼關西進,将叛軍何望之趕走,奪回華州,斷絕了朱泚攻取中原的通道,并整修城池,補充守城器械,招募華州士卒萬餘人,數次擊敗來犯的朱泚叛軍。李元諒是安息人,勇猛善戰,收複華州後,被朝廷任命為鎮國軍節度使兼華州刺史,後率軍挺進長安,與其他将領一起擊退叛軍,收複長安,平定了朱泚之亂。

華州曆史上的大事件:(一)秦漢唐時期

李元諒碑 申威隆拍攝

李元諒有恩于華州,華州百姓為其樹碑頌德,其碑後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現立于華州區警察局大門東側,有亭遮護。

原文來源:《開鄭始祖鄭桓公》

原文作者:趙建文 鄭全欣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