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中國律師 顔丹丹
2021年,對于在日本工作生活的華僑華人來說,也将是頗為辛苦的一年。一方面,疫情持續蔓延并且感染急劇擴大,但東京都等地區醫療機構收治患者的措施卻瀕臨崩潰;另一方面,基于生活生計的需要,不僅是日本人,很多華人華僑也不得不外出工作,增加了被感染的風險。

那是不是居家在宅、遠端工作就是最安全的呢?在文學作品中,家是最溫馨的港灣。但是,在目前的日本,家也充滿了不确定的風險。
根據東京都opendata網站的最新統計資料,截止2021年8月15日,在東京都約有21,256人在罹患新冠病毒感染後,選擇居家療養;另有3,759人可以入院治療,有1,525人選擇住宿療養,還有13,995人正面臨調整中,也就是說,這一萬多人未來能否入院尚不得知,或許隻能選擇居家療養或住宿療養。而這些資料,在2020年下半年時,都還未超過3,000人。
居家療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療機構的壓力,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治療裝置,居家療養的感染者就必然會陷入重症甚至死亡的危險。制氧裝置就是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即便如此,也面臨着供不應求的殘酷局面。
以東京都為例,随着居家療養人數的激增,為了確定病症惡化但無法入院治療的感染者能夠得到起碼的救助,東京都準備了500台“氧氣濃縮裝置”,也就是制氧機,借給會診的公司或醫療協會。随後這些裝置被陸陸續續地借走,到了8月16日,500台裝置僅剩下3、40台的存量,不足十分之一。盡管東京都已經向生産廠家追加了訂單,但是,生産新裝置的速度等不及回收裝置的速度,回收裝置的速度又追不上新增感染的節奏。
普通商品的供不應求,有句俗話稱之為“僧多粥少,狼多肉少”;但如果是醫療裝置、醫療救助的供不應求,就隻有“黑色”,沒有“幽默”,一如籠罩在疫情陰霾下的日本。這是一場救治與病毒之間的賽跑,也是日本與危機之間的較量。
即使日本面臨着疫情災難,作為在日生活的華人華僑們,還是要力争確定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如何在災難中得以幸免,僅靠運氣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基本的防護知識,并預備起碼的自救措施。
對于居家療養的感染者來說,首先要確定自己在病症惡化的時候能夠及時得到救治。在日本,居家療養者因為症狀惡化卻等不到治療、繼而死亡的事件屢屢發生,是以,準确掌握病症惡化的指征,是重中之重的要點。
對此,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的松本哲哉教授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居家療養者可以通過“脈搏血氧儀”來檢測自己的血液中的氧飽和度,如果急劇下降或者低于90%,就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立即給保健所打電話進行咨詢。
但如果沒有“脈搏血氧儀”之類的儀器檢測,如果發現自己呼吸困難或者臉色蒼白甚至嘴唇發青,那就表明呼吸狀況已經惡化,需要立即向保健所或醫療機構進行求助。
其次,如果是一個人居住、身邊沒有家人照顧的情況下,感染者首先需要準備充足的飲用水、食物、解熱鎮痛藥物,并事先将自己的準确住址、保健所電話以及最近的醫院聯系方式等資訊告知朋友或親人,與朋友或親人保持固定時間的聯系。一旦他們得不到聯系,就意味着感染者已經深陷病症惡化,請他們直接醫院或救護車。
對于居家療養的感染者來說,除了照顧好自己,還需要保護好家人。對此,東京都政府制定了8項居家療養的防護措施,分别是:
①分屋居住或至少隔離居住;
②固定直接照顧感染者的人,并且盡量要少;
③感染者和看護者都要戴口罩,盡量避免直接接觸;
④勤洗手;
⑤白天盡量通風;
⑥經常進行室内消毒;
⑦感染者的床單和衣物要經常清洗更換;
➇垃圾需要密封後扔掉。
盡管《魏氏春秋》有言:“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但深陷疫情災難的每一個人,自我保護的同時,自肅自律地生活,積極樂觀地工作,即使經曆了疫情的席卷,仍然可以“巢不覆、卵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