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大學子成了弑母嫌犯,讓人憂傷到窒息的青春物語

消失了三年的吳謝宇,終于被抓獲了。

吳謝宇是誰?94年生人,北大學生,在很長時間裡,因常年考試拿第一,被周邊人稱為“宇神”。

北大學子成了弑母嫌犯,讓人憂傷到窒息的青春物語

真正讓他進入大衆視野的,是一起命案。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釋出一則懸賞令,通告稱,2月14日警方發現受害人謝天琴被人殺死在福州市晉安區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内。謝天琴是吳謝宇的母親,吳謝宇的名字也赫然出現在警方的懸賞令中——有重大作案嫌疑。

随着資訊的披露,這起案件讓人錯愕。在媒體的相關報道中,吳謝宇是有預謀的,在從北京回家之前,就已經在網上購買了作案工具,僅刀具就購買了菜刀、手術刀、雕刻刀及鋸條多種。在殘忍殺害母親後,他用塑膠膜把母親的屍體層層包裹,每一層的縫隙中,還放入了活性炭,然後在家裡安裝報警器。随後,他又以母親的名義,向親戚借錢,向學校辭職,他幾乎蒙騙了所有人。

等他落網時,距離作案時間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四年,根據目前披露的資訊,這幾年,他一直在國内,警察在他身上搜出了30多張網購來的身份證。

再次進入輿論視野的吳謝宇,無論此前有多少“證據”證明他是弑母者,但他依然還隻是犯罪嫌疑人。歸案,或許會很快讓我們獲悉案情全貌。

慘劇已經發生,聚焦這起慘劇,我們該做什麼樣的思考?這個“别人家孩子”的瘋狂舉動,如果可以視為極端表現,那麼,這樣的心理又是從何而來?這些年來,被媒體曝光的弑母事件并非一起,作案者既有不滿12歲的未成年人,也有成年人。“弑母案”,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還是一個社會的悲劇。

弑母,或許是很多人不敢言說的詞彙,但它作為一種病态心理,就是客觀存在的。在我們這個深受儒家傳統文化影響的國度,“弑母”心理的滋生,顯然也有着一定的社會文化土壤,比如對親子關系的認知、對孩子成功的評價體系、對家庭角色扮演的設定等。

我們目前無從知道在此前的生活中,吳謝宇與他的母親到底是如何相處的,但翻看此前類似的一些案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作案者往往在平常表現優秀,至少在外人看來如此。在傳統的評價體系裡,優秀隻需要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至于性格是否有缺陷、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往往是被各方所忽略的。片面的評價體系,讓孩子的精神世界陷入惡性循環的可能性會更大,在成績優異的表面,内心有沒有潛藏“惡魔”,很少有人去了解。

從目前的資訊來看,這起案件還沒有完全呈現在我們面前,看似“深入”的讨論也并非都是負責任的。在這樣的慘劇面前,我們隻能說,一流的人格遠遠比一流的成績更重要,要形成這樣的共識,這是許多家長的必修課,也是社會的必修課。

(燕趙都市報 高亞洲)

網友說

@飛——希望被抓獲後,能夠有更多資訊披露。一個外界看起來的天之驕子,為什麼會性情大變?

@宏——關注了三年,吳謝宇終于被抓了……具體情況看警方接下來如何通告吧。不過,最親近的人都不在了,如果他自己不願意說,誰又知道呢。

@小白——看完之後隻覺得無限悲哀,說不出的感覺。

@vivid——人性幾複雜,有陰就有陽。這樣“完美的人”其實很可怕,你不知道他們壓抑了什麼?

@山水有清音——悲哀啊!是家長的失敗?孩子的失敗?還是教育的失敗?求解。

@irene——成功沒那麼重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比較重要。所有的家庭此後需要關注孩子心理健康了。

@Melody——我想知道弑母的原因,真的好可惜,本來該是國家的棟梁。

@旋木——期待後續調查,是何種原因讓曾經孝順、學習又好的人做出這種滅絕人性的事情。

@Nykki——就算是父親去世媽媽把壓力都放在他身上也不該如此,實在無法猜想什麼原因讓他做出這種事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