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學的兩極:天使與魔鬼

科學的兩極:天使與魔鬼

原創|臨江一點,第13篇,2623字。

01、導言

1897年8月11日,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一,世界上用的最多的止疼藥——阿司匹林的前身乙酰水楊酸被費利克斯·霍夫曼在拜耳公司實驗室中合成;

1897年8月22日,隻間隔了短短11天,擁有"世界毒品之王"稱号的海洛因的前身二乙酰嗎啡被費利克斯·霍夫曼在實驗室合成。

同一個科學家,同樣的科學目的(都是為了醫療用途),同樣的科學手段,但卻導緻了完全兩極的結果:一個是天使,一個是魔鬼。科學既能生出天使,也能造就魔鬼。那麼我們該如何客觀了解科學的兩面性呢?

科學的兩極:天使與魔鬼

02、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

科學(Science)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吳軍在《态度》認為:

"從廣義上講,人類任何一種能夠自洽的知識體系都可以被看成科學。按照這個定義,數學、曆史學,都可以算是科學。從狹義上講,科學是指源于古希臘,建立在嚴格邏輯推理之上,後來在近代西方科學方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證明和證僞的完整體系。按照這個定義,數學并不是科學,因為它是建立在假設前提基礎上的,而曆史學也不是,因為它無法證僞"。

但不管是廣義上的科學,還是狹義上的科學,它們都注重一點,就是看重方法和過程,而不是結論。

03、阿司匹林和海洛因:科學不代表正确

我們對科學的第一個誤解是:将科學等同于正确,把正确等同于有用。很顯然,正确不等于有用,有時可能還有害。

霍夫曼發明阿司匹林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消除他父親風濕病的病痛。在霍夫曼之前,人們已經知道水楊酸可以鎮痛,但是副作用太大。1897年8月11日,在德國著名的拜耳公司的實驗室中,年輕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在部門主管艾興格林的指導下完成了乙酰水楊酸的人工合成。這種藥相比水楊酸副作用小了很多,這就是阿司匹林。再到後來,人們發現阿司匹林除了鎮痛,還可以對血小闆凝聚有抑制作用,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今天,它每年的消費量有4萬噸之多。

科學的兩極:天使與魔鬼

在發明阿司匹林僅僅11天之後,費利克斯·霍夫曼又在實驗室合成了二乙酰嗎啡。當時西方社會炮火連天,前線的止痛藥用量極大,供不應求,但常用的傳統嗎啡卻非常容易導緻成瘾,費利克斯·霍夫曼正是基于這個副作用才想要發明一種更有效但更不易成瘾的藥物。

拜耳公司也做了動物實驗,并沒有發現什麼問題,而且根據當時實驗的結果,證明它的藥效是嗎啡的4~8倍,也就是說,高效低毒。在海洛因剛剛被研制出來的時候,大家對它的副作用并沒有什麼認識,患者也僅僅是有些昏沉、眩暈等微不足道的不良反應。同時因為它作為口服制劑,效果緩慢而持久,服用者并沒有強烈的快感,隻會覺得全身都很放松,是以海洛因在早期并沒有造成嚴重的成瘾事件

科學的兩極:天使與魔鬼
科學的兩極:天使與魔鬼

很快,拜耳公司以海洛因作為嗎啡的替代品,制成一種止咳處方藥出售。當然,後來人們發現海洛因是比嗎啡更緻命的毒品,因為它對神經的麻痹性更強,更易上瘾,并且一旦成瘾幾乎沒有戒斷的可能,對身體也會造成極大傷害。更可怕的是,德國的海洛因吸食者覆寫了全部年齡層,老人、青年、小孩通通成為了海洛因的俘虜,許多人是以失去财富、失去健康、失去家庭,甚至是失去最寶貴的生命。海洛因很快從"神藥"淪為了"毒藥",甚至被稱為"世界毒品之王"。

許多人稱霍夫曼"左手創造天使,右手鑄就魔鬼",但是實際上,霍夫曼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的立場進行藥物開發。有時候,善意未必會得到好結果,科學不代表正确。

04、農藥DDT——防治瘧疾良藥與環境污染: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我們知道屠呦呦得了諾貝爾獎,是因為以她為首的科學家團隊發現青蒿素可以用來治療瘧疾,拯救數百萬人的性命。直到2015年,世界上仍有2億人感染瘧疾,幾乎有50萬人死于瘧疾,其中百分之九十發生在非洲。

人們很早就發現瘧疾是通過蚊蟲攜帶傳播的,DDT是一種有效的有機殺蟲劑,它能夠有效地殺死蚊蟲,在很多地區消除了瘧疾這種可怕的疾病,同時它對全世界糧食産量的提高厥功至偉。研究DDT的穆勒也是以獲得了194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科學的兩極:天使與魔鬼

直到1962年,《寂靜的春天》的出版。在書中,作者雷切爾·卡森講述了DDT(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對世界環境造成的各種危害。

這本書描寫了一個世界——一個濫用DDT的世界,在那個世界,春天仍然會來臨,但是鳥兒都雷射光了,是以變得無比寂靜:春眠不覺曉,處處無啼鳥。

這本書優美而凄涼的文字,打動了許許多多人最柔軟細滑的同情心,也分分鐘燃起了吃瓜群衆心中恐懼的火苗。有哪個吃瓜群衆願意生活在那樣一個連拉屎的鳥都沒有的世界?

甯可不吃瓜,也要把DDT拉下馬!全世界分分鐘對DDT粉轉黑。

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停止了DDT滅絕瘧疾的相關項目,1972年美國正式禁用DTT,随後世界大多數國家都相繼禁止了DDT的使用。

春天果然不再寂靜,帶頭喧鬧的就是瘧疾。DDT停止使用之後,蚊蟲又開始迅速繁殖模式,瘧疾于是死灰複燃。

科學的兩極:天使與魔鬼

印度:本來因為DDT的使用,瘧疾的病例減少了99.94%,從1952年的1億人減少到了1962年的六萬人,但是因為停止使用DDT,瘧疾病例在70年代末便增加了100倍,變成六百萬;

斯裡蘭卡:在使用DDT之前,全國有280萬瘧疾病例,在1964年剛剛停止使用DDT的時候,全國隻能找到17個瘧疾病例;DDT停止使用短短幾年之後,瘧疾病例又變回了100萬。

科學的兩極:天使與魔鬼

那到底又有多少鳥兒被拯救了呢?

美國有一個環境保護組織National Audubon Society,每年聖誕節前後(12月14至1月5日),都會組織"聖誕節數鳥"活動, 以此評估鳥類的數目。這個活動到今年已經連續進行了118年。

根據這個數鳥活動的統計數字,在DDT廣泛使用的年代(1941-1960),所統計的26種不同的鳥類,沒有一種數量在減少,全都在增加!

蚊蟲其實不隻給人類傳播疾病,給鳥類也會傳播疾病。殺了蚊蟲,鳥類也更健康!

于是,一些學者又重新開始審視DDT的作用。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允許非洲一些國家使用DDT對抗瘧疾。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科學的結論未必都正确,因為人們的認識是不斷發展和深入的。

05、對待科學:做一個理性的懷疑者

關于如何對待科學,我比較贊同吳軍博士在《态度》一書中的觀點,做一個理性的懷疑者。

一是不對科學結論的盲從。

二是不要覺得自己是搞科學的就看不起别人。

三是不要輕易相信書本上的教條和權威人士給出的結論。

-END-

圖檔來自網絡,侵權聯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