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作者:新銳散文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三亞“天涯海角”風景區,一片巨石,突兀在山海間。向南極目遠眺,碧藍的大海與天相連,天海一線,隻不過是肉眼的局限。線的那邊還是天,天的下面還是海,天宇浩瀚,何曾有涯?地球環圓,哪裡是邊?汪洋澤國,不見海角,隻有天連着水,水連着天,清清茫茫望不斷的碧藍,浩渺在煙水迷離的水雲間。

“天涯”意念的文字表達,最早來自漢樂府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别離,相去萬餘裡,各自天一涯……”本意指極其遙遠之地,蘊含漂泊流離,承載相思之苦。蘇東坡被貶海南儋耳,臨行前子由叮囑侄子過兒:“你們此一去已是天涯海角,再往前便是葬身大海,管住他的嘴,收好他的詩……”相對于中原大地,海南任何一處都是天涯海角。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天涯海角風景區,地屬古崖州即現在的三亞,史料記載漢武帝平南越之後在海南設珠崖、儋耳二郡,崖州屬珠崖郡臨振縣。南朝梁大同年間,廢儋耳郡置崖州。隋文帝将1500戶賜予嶺南俚人領袖冼夫人:“珠崖僻于島末……鲸波再涉,過此并無一城。”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崖州改名崖縣,縣城設于崖州古城,1954年縣城遷至三亞,古崖州下馬嶺的天涯海角便成為三亞市的風景區。它既是海南島的最南端,也是中華大塊陸地的最南端,成為地緣上的“天涯海角”。

旅居三亞,我的學生朱昭勖,送來一套市圖書館附近的一套單元房以及轎車的鑰匙,我便擁有了翻閱海南三亞人文地理曆史的便利。天涯海角的前世今生,自然是史料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就其風景而言它并不是三亞最美的景區,但它卻是三亞旅遊的“打卡地”。也有網友吐槽:“花一百多元的門票,去看海水裡泡的兩塊石頭。”臨行前先生問我:“你到哪裡看什麼?海水?石頭?”我頓時語塞,似乎從來沒想過去哪裡看什麼,隻是想去并且一定要去!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入口後走在婆娑的椰林下,遠遠地望見重疊交錯裸露在碧藍海水上的那對“愛情石”,沿海邊踩着淺水裡粗粝的沙礫,順“天涯石”訓示牌上的箭頭向前走去。“南天一柱”,渾圓高大的圓錐體巨石,與“海判南天”摩崖之間隔着銀練般的沙灘。蓮花石,含苞待放欲開還合;仙人疊石……奇特的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椰林下的咖啡廳,傳來播放的歌聲:“何處是大海的邊緣,那裡是天之涯……”音樂伴奏裡的低音炮,伴着海浪把沉重的蒼茫悠遠彌漫在海面上。蓦然擡頭,看見了那尊黑色巨石上鮮紅的“天涯”二字,不知為什麼喉頭突然一噎,眼眶一陣發熱,我拼命地在細細的沙子裡拔起雙腳,快步向前走去,直到我緊貼它風浪打過的肌體,到達極點的感動觸碰了淚點,淚水順着臉頰和它之間的夾角,一滴滴地流了下來。久久地,像是要流盡所有的辛酸,向往已久的天涯石給了我始料未及的真切感受。

庚子年,此起彼伏的新冠病毒,讓這個世界遭遇了太多的不幸,多少白衣戰士,用生命築起長城;此時此刻,國際莊封城萬人空巷,我的家人、親戚、朋友們被疫情困在蝸居;我唯一的兒子因疫情隔在國外,兒行千裡的擔憂時時萦繞;7月24日,我站在手術室的視窗外,看着裡面一塊血肉模糊的人體器官和醫生毫無表情的眼睛,那句無情的宣判從口罩後面冷冰冰地砸了過來,如雪崩将我吞沒,眼前的世界旋轉着一片寒冷的慘白……庚子年,在世界的暗夜裡,我走過了自己的暗夜,庚子末,否極泰來,“天涯”沒有冰冷,它接納了我無處傾訴的傷痛。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此刻,我了解了為什麼那麼多的遊人必到“天涯海角”。“天涯”二字的左下方,刻着“海闊天空”,寒冬過後必是春暖花開;黑夜過去,必然會迎來光明。徘徊在“海角”與“天涯”間立體的“哲學經典”裡,感受它們鴻蒙初開的浩蕩,千古弄潮的執着,永恒的壯觀承載了文化的不朽。

據清代光緒34年修訂的《崖州志》記載:“下馬嶺,城東六十裡,斜峙海灣,有一徑可通行人,亂石棋布,潮漲既不能往來,為州治東路第二重關隘,有汛駐防(汛,在明清時為軍事建制。)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年間,知州程哲刻“天涯”二字于上,今通名此地為‘天涯’。”對于天涯石刻的文化内涵衆說不一,有人認為“天涯文化”是流放文化,主基調是表達貶谪官員與文人的悲涼心境。如“程哲到此,忽湧起身在異鄉的傷留之感,‘天涯’二字呼之既出……”然而,乾隆二十年《崖州志·災锓志》卻是這樣記載:“(雍正)四年,丙午旱,知州程哲祈禱至七月,雨,半耕半收。五年,丁未米貴,州發倉谷平粜,民得聊生。”據有關叙述“程哲此次祈雨,一改以往到龍王廟祭祈求雨的做法,率領官員群眾從崖州來到下馬嶺南端極點祭祈求雨,是直接向皇天龍子祈求恩賜聖水,祭獲喜雨,緩解了旱情,為志紀念,勒石堪字‘天涯’”,認為“天涯”中不含貶官流放的悲涼。無論對它的文化内涵有着多少争議,一個象征漂泊和遙遠的詞彙在程哲大筆一揮之後落地生根。石頭,被賦予一種内心的意志成為寄托情感的文化标志。是怎樣的心緒承載着靈感寫下這費解的“天涯”?是感謝皇恩浩蕩潤澤天之極南?是下官為國為民赤誠之心已到極緻?是北歸無望,望斷天涯?還是邊陲地域的艱難困苦無與倫比?個中滋味絕非簡單的悲壯與豪放。墨迹未幹,作者心中的萬千甘苦已随着海風在這天之邊緣釋放殆盡!盡管在刻下“天涯”二字之前,已有了“海判南天”摩崖石刻,但它依然成為天涯文化的核心,與其餘的石刻形成耐人尋味、内涵豐富的“天涯文化”。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如果隻有康·五十三年(1714)十一月,三位欽差大臣測繪南端極點刻下的“海判南天”,這裡也隻是作為《皇輿全覽圖》的南極測繪基點。之後的石刻使這一基點成為天涯文化最堅實的基礎。對于海判南天的“判”字,也有着種種推測,有人認為可作“畔”解,也有人解讀為“開”,我更傾向于“伴”的解讀,意為“大海與南天相伴,亘古厮守,地老天荒,‘海判(伴)南天’是天文地理與國家社稷大業緊密相關的佐證,是為着社稷大業而镌刻的标志。”

這塊基石,為中國首次采用經緯度測量技術勘查所得的南端極點而置,成為皇天疆域的象征,為清代之後邊陲重地的官員們提供了拜谒載體。繼而在“天涯”石刻之後便有了清代宣統元年(1909)崖州知州範雲梯的題刻“南天一柱”,以此感懷在南極之地執政為民、戎守邊疆,也是擎天立地的功業。1909年之後與“天涯”刻在同一巨石上的“海闊天空”,讓天涯文化的幽深拓開了廣闊回旋的文化空間,這濃重的一筆卻并無史籍記載,能在這裡留下墨寶的神秘之人,非手握重權者也必是文壇巨匠。民國時期國民黨将軍王毅,以瓊崖抗日最高長官領兵駐守崖縣時,于1938年題寫了“海角”二字,有人說是取自白居易的《春生》“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便始休。”為了吻合200多年之前的“天涯”而寫;亦或為了抒發與日寇背水一戰、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這一石刻讓“天涯”二字有了對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天涯海角”石刻文化。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奇特的石林孤獨卓絕,讓人不由得聯想起蘇東坡的那首詩:“君看道旁石,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盡是補天餘。”或許這些石頭,正是女娲為補天煉就的五彩石漿凝固而成,它們本不該是凡間俗物,正像貶谪到海南的蘇東坡,(傳說一個小和尚窺到了他脊背上的北鬥七星痣)北鬥下凡之體,給中國文壇帶來了千古璀璨。它們靜靜地卧在沙灘上、海水間,或三五成簇,或兀自獨立,任狂風與海浪肆意穿打,滿身的傷已成蒼苔舊痕,原本的棱角變成了流暢的線條,默默地等待着“補天”的召喚。

“天涯海角”若泰山之頂,牽引着人們的思維,實作極限的跨越。感受望斷天涯吐納雲海間的浩瀚與壯闊,滿足人們跨越萬水千山的心理體驗。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正是這天涯海角的古崖州,茫茫大海無前路的山窮水盡時,我們的古代先賢絕處逢生,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的柳暗花明。曆代地方官員無論調任還是貶谪,若無“南天一柱”般的豪邁氣概和執政為民的情懷,就不會有今天繁榮的海南。以馬代步的年代,“崎岖萬裡天涯路,野草荒原正斷魂”。去往這孤懸海外杳無人煙的蠻荒之地,該是怎樣的心境?唐兩朝宰相李德裕《貶崖州司戶道》:“一去一萬裡,千之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孤島之天涯卻是中華邊陲重地,凡受命于此的官員,不僅有大無畏的勇氣,還必須具備軍事、政治、農耕經濟的能力,從漢到明,被貶黜流放到崖州的官員40多人,其中皇子、宰相、内閣大臣、名學士就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未能北歸,這些來自中原的傑出人物,面對茫茫大海領略宦海沉浮的蒼涼。

62歲的蘇東坡被貶海南儋耳:“瘴疠交攻,子孫恸哭于江邊,已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上,甯許生還?”如此境況,是多少貶官生離死别的悲凄縮寫。蘇東坡的詩更是蠻荒海南的真實記載:“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土人頓頓食薯芋,煎以熏鼠燒蝙蝠”。面對民間疾苦,放下個人悲凄,依然是朝廷命官的初心。蘇東坡目睹當地人屠宰耕牛以祭神治病,寫下《書柳子厚牛賦後》勸農重耕,相信醫藥,破除迷信巫祝。積極傳授儒家文化,緻使諸學子求學門下,此前海南無人考取進士,蘇東坡尤其欣賞瓊州人姜唐佐的勤奮好學,為他題詩兩句:“滄海何嘗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并承諾如若中了進士為其續完此詩,隻可惜中進士時東坡已故,姜隻好找到蘇轍,蘇轍續寫:“……錦衣他日人争看,始信東坡眼目長。”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更有北宋仁宗時期宰相丁謂,被貶谪海南崖州後與人逗趣:“天下州郡孰為大?”人答:“京師也。”丁曰:“不然,朝廷宰相為崖州司戶,則崖州大矣。”降職于天涯,經曆了生離死别的痛苦和極端的失落之後,抛卻滿腹幽怨,把邊陲當作京師,把孤島看作第二故鄉。北宋宰相盧多遜的《贊水南村》“瓊崖風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門。鹦鹉巢時椰結子,鹧鸪啼處竹生孫。”“蘇東坡的“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裡真吾鄉”,表達了遭貶官員精神和肉體被雙重放逐之後,依然豁達樂觀的人生态度。他們和派遣官員一道背負國家法律,代表泱泱大國行政戎邊,古往今來,無一人分疆裂土背叛朝廷,“萬古綱常擔上肩,脊梁鐵硬對皇天。”滿腹恩怨卻不泯雄心壯志,在追求生命的終極價值中,獲得精神和心靈的海闊天空,成為撐起中華疆域的南天一柱。

“天涯”二字,雖是祈雨成功後書寫,卻不見和祈雨有關的任何蹤迹,它的詩意蘊含了複雜的人生感懷,總讓人想起北宋宰相盧多遜被發配崖州的謝恩表:“流星已遠,拱北極已不由,海日懸空,望長安而不見。”海南崖州作為流放逆臣貶官重地,不能排除流放文化的成分。“海闊天空”正是這種經曆苦難之後的釋然,流放文化的本身,蘊含着存恩怨、明大義,教化群眾、傳播文化的重要内容。天涯海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形象載體,巨石,棱角盡失,卻巋然屹立;海浪,粉身碎骨,卻依然執着,可變的是形态,不變的是初心。天的“盡頭”永遠是海闊天空。

坐在海水中的礁石上,久久地凝視這一片厚重、沉默、堅硬而别有韻緻的石頭,它們的靈性不可言說。年複一年的青苔,前赴後繼地寫滿滄桑,不知從何方漂來的貝殼,在近水的石面上化骨為石,清晰的邊緣重疊着鋸齒的形狀。正午的陽光透過清淺的海水,把一道道明亮的褐色波影打在沙子上,像不規則的根須在水底蜿蜒閃爍。遠處,後浪推着前浪在藍色的海面上撲過來,“嘩”的一聲巨響,撞起一片立體的雪白,碎落在礁石組成的“小島”上。千年萬代的執着,水中的礦物質,被氧化成各種顔色成為石頭的一部分:鐵鏽色、黑色(應該是四氧化三鐵的顔色吧?)藍綠、灰綠,一定是鉻的顔色,棕黃,應該是氧化錳……被水卷來的珊瑚石,裹着貝殼的碎片一绺一绺地留在沙灘上,卑微易碎的生命帶着原始的粗放,傳遞着大海深處的資訊。透明的液體容納了豐富的物質,積累成幽深的海藍。眼前的一切正像我們中華民族,前赴後繼,曆代戎墾邊疆推進民族融合,集聚中華民族偉大的力量。

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天涯海角”蘊含着文化旅遊的根與魂,是親曆者文化審美和文化感受的曆程。那些刻在石上的鮮紅字型,不僅诠釋着戎守疆域的豪邁、撐起南天的政治宏願,更是蘊含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遠不止一個地标概念,留給人無限的思考空間,讓人将内心的情結,融進這特殊的地标文化。

煙火人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卷滾滾紅塵,承受着壓力的極限跨越萬水千山之後,到達人生的天涯海角,放下所有的纏繞與糾結,煩惱和憂怨,背靠青山,面朝大海,會發現一片更加遼闊的藍天,地緣标志的暗示,讓人擷取跨越一切的心理豪邁,找到一份經曆過後的釋然,這或是許每一位遊客,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普遍的心理需求。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為什麼遊人到三亞必到天涯海角?因為這裡有耐人尋味的天涯文化

作者簡介:許清清 1954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井陉縣胡家灘村。1974年就讀于河北化工學校,畢業後留校工作直至退休。2013年進入河北老年大學文學班學習,喜歡散文寫作。作品曾發表在《光明日報》《石家莊日報》《燕趙晚報》華盛頓華人報紙《美華商報》《中國人生科學》《老人世界》《太行文學》等報刊雜志。著有散文集《香樹溝之月》現為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