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T架構加速向雲原生轉變 軟體企業如何解開“卡脖子”的枷鎖?

作者:第一财經

受地緣政治影響和傳統産業更新以及新興資訊技術疊代需求壓力,我國雲計算産業正在發生裂變。對于軟體企業而言,IT架構向雲原生轉變的同時,一個萬億級别的賽道正在開啟。

“美國軟體巨頭Salesforce的市值目前在兩千億美元左右,相信在三到五年内,中國也會誕生至少一家這樣的巨型軟體公司。”5月8日下午,金蝶中國副總裁鄧永富在金蝶雲蒼穹峰會上接受包括第一财經記者在内的采訪時表示, 未來三年是中國軟體發展的黃金視窗期,高頻疊代的企業數字化需求為這個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據Gartner2020年8月釋出的預測資料顯示,雲收入增速2024年将達到96%,是傳統軟體收入增速的三倍。其中,與PaaS重疊最多的基礎設施軟體的平台化趨勢顯著,PaaS占比将于2024年達到48.5%。

但從過去軟體賽道的主導者看,多以國際軟體巨頭為主。IDC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排名前五位的企業應用軟體供應商依次為SAP、甲骨文、Salesforce、Intuit和微軟,收入份額分别為7.7%、5.1%、5%、3%和2.1%。而在中國市場上,早期企業的軟體IT架構也多由國際企業搭建。

“往前推20年,中國企業在搭建IT系統的時候都希望借鑒一些國外已有的業務流程和管控流程,一個模式或者流程可以用十幾二十年,但現在随着數字化以及雲化的發展,管理進入了無人區,很多業務已經沒有了随時可用的方案,現在當國外軟體公司在設計方案的時候,遇到的是中國數以千萬甚至是過億的使用者需求,這個在全球市場都比較難找到學習的樣本。”鄧永富對記者說,中國軟體廠商迎來的是一個時代的機會點。

不過,對于中國的軟體企業而言,想要變革傳統IT平台還面臨着很多挑戰,比如原有的軟體疊代慢、開發效率低下,體驗差,對于開發者而言門檻也比較高,複用的能力少。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想要掙脫束縛的枷鎖,必須讓企業的軟體實作自主可控,不僅僅是去A(America),而是自主權的把握。

IT架構加速向雲原生轉變 軟體企業如何解開“卡脖子”的枷鎖?

“那些老舊的、複雜的、僵化的、昂貴的系統,到了壽終正寝的時候,不是我們要取代誰,而是客戶和夥伴要重新武裝自己,要麼固步自封而亡,要麼擁抱變化而生。”金蝶集團董事會主席CEO徐少春在随後的采訪中對記者表示,對于軟體企業而言,真正‘卡脖子’的不是技術,而是思維模式,中國企業對中國軟體的信心需要重拾。

徐少春認為,解決“卡脖子”問題是國家共識,重點就是在核心領域掌握核心技術,“要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産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高出更多獨門絕技。”

其次,卡住企業脖子的不僅是技術,更是思維,不僅來自外部力量,更在于内部變革的阻力。面對市場環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傳統軟體開發平台,已不足以支撐企業創新和發展,是以需要平台。“中國企業想要掙脫束縛發展的枷鎖, 必須讓企業軟體實作自主可控。但我們同時洞察到,對于企業而言的自主可控=企業自己可以管控。企業要的并不僅僅是去A(America),而是自主權。”

“未來企業将不再受制于某一套系統、某一個平台或某一款軟體的解決方案,擁有真正自主可控的、開放生态的、可高頻疊代的開發平台。”徐少春認為,當下已是一個平台緻勝的時代,每一個企業都正成為軟體公司,是以,高性能的企業級PaaS平台迫在眉睫。

是以,金蝶希望借助蒼穹PaaS平台的推出,讓其成為軟體公司背後的軟體公司。當天,金蝶對外正式釋出金蝶雲·蒼穹PaaS平台v4.0,并宣布在未來5年提供20億生态戰投基金,與企業、夥伴、友商們共建PaaS生态。

徐少春表示,蒼穹平台是一款自主研發的、不依賴任何一款國外商用軟體,國産适配從晶片到作業系統、資料庫、主機、存儲,全技術棧實作自主可控。

不過也可以看到,除了技術可控外,軟體生态平台的打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期的投入。

“今天的中國,從今天走向2050年的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好的軟體創新的土壤。我們的軟體在供應鍊安全有所發展,但還是滞後于戰略的要求。這是現實。”原工信部副部長楊學山在上述會議中如是表示。

“真正的創新改變,必須能夠适對象系統的變化,随着對象系統的變革而變革。想想Oracle的資料庫,微軟的作業系統,WPS的辦公軟體。我們都是在開始的時候,它的架構能夠包容未來的發展。”楊學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