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稱贊一個人文化造詣高,“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八個字就可以為文藝人打造出一個清晰畫像。而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就有“士無故不撤琴瑟“、”高山流水遇知音”等故事傳說,能彈得一手好琴也是高雅的代表。湖南省博物館不僅有馬王堆文物的光彩奪目,“激逸響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從“伏羲制琴”的傳說到“楚琴趙瑟齊竽秦筝”的諺語,先秦時期楚地琴家衆多,湖南地區的戰國及漢代墓葬中都曾出土了精美的古琴實物。這裡的先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養蠶制絲經驗與精湛的髹漆技藝,為古琴的制作提供了堅實基礎,湖湘琴事源遠流長。
作為古琴故鄉的湘楚大地,不乏古琴大家。從明末清初的衡陽王夫之、清朝浏陽邱之稑、清末長沙顧氏家族、清末民初甯遠楊宗稷、現代廬陵彭祉卿、湖南永順査阜西、湖南桂陽李伯仁等,尤以楊宗稷成就最大,他創立了“九疑派”,著成琴學巨著《琴學叢書》,成為目前研究琴學的重要文獻。
傳世古琴更是做工精湛,而且曆史悠久。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有五十三張古琴,它們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漢至民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琴器有公元前 168 年長沙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 、唐琴 “獨幽”,“飛泉”、明琴“祝公望”、“鶴鳴秋月”以及占全館古琴總數三分之一的清代浏陽禮樂局所用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七弦琴</h1>
七弦琴出土于上世紀 70 年代發掘的馬王堆三号墓中,該墓葬的下葬時間為公元前 168 年, 七弦琴屬于西漢初期的文物,也是湖南省博物館館藏年代最早的琴。
面底各有一個“T”形槽,合起來形成共鳴箱。琴面有七條弦痕。張弦的方法是由一端經過琴尾的“龍龈”系于琴足,另一端經過“嶽山”縛于七個轸上。
這個古琴出土後,也産生過争議,因為與後世琴相比,它沒有徽位,面底闆是活的,尾部為實體。但也有文獻記述,琴産生于上古之世,由伏羲或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此為琴的創始,繼之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的記載,說明當時琴是有五根弦,已具有“宮商角征羽”五音。其後經過周文王、周武王在琴上各増一條弦,成為七條弦,解決了旋宮轉調的需要,使古琴的音樂功能達到最高階段。
事實證明,古琴自七弦定制之日起,已經是一件完備的樂器了。可以說是馬王堆漢墓留給我們的又一個謎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唐琴“獨幽”</h1>
這把琴來自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面為桐木,琴底為梓木,冠角、嶽山、承露由硬木所制。琴體色澤典雅,通體髹栗殼色間朱紅漆,斷紋較多。
琴背龍池上方刻草書“獨幽”二字,龍池下方刻有方印“玉振”,龍池内刻腹款“太和丁未”四字,琴尾有李靜題款及名家題詩,被近代琴學大家楊宗稷稱之為“鴻寶”。
該琴最初為明末清初的衡陽王夫之先生所擁有,《玄樓弦外錄》有相關的記載,但“獨幽”琴如何流入到王船山先生手中并不得知,琴後歸民國時期的桂陽李伯仁。從李伯仁遺稿中記錄的文字來看,他亦非常珍視“獨幽”琴,視之如拱璧。
此琴曾經與“鶴鳴秋月”琴一同送往北京進行展覽,為目前全國十餘床唐琴之一, 也當之無愧地成為湖南省博物館館藏古琴中的鎮館之寶。
【作者】韋宇教,專注于旅行、攝影、寫作,著有散文集《願無歲月可回頭》。獨立攝影師,多個微信公衆号特約撰稿人。搜狐自媒體,百家号優質創作者,攜程簽約旅行家,去哪兒網聰明旅行家,驢媽媽旅遊達人;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攜程、看點号、企鵝号、網易号、大魚号、旅行獅等專欄作者。本文圖檔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如有其它需求請與作者聯系。人生即遍路,你的故事講到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