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裡希那穆提在 1934年曾經說過:“你為什麼隻想做書本的學生,而不想做人生的門徒?若是能在周遭的環境裡發現孰真孰假,你自然會知道什麼是實相。”他不斷地指出,隻有這本思想無法操縱的“生命之書”,這本永遠在變化、充滿活力的著作,才是值得閱讀的,其他的都隻是二手資訊罷了。無窮的經驗,深植于内心的恐懼、焦慮、痛苦、快樂及人類數千年來所累積的信念,全都在你的内心深處,你就是這本“生命之書”。
傾聽内在的聲音
發問者:當我在聽你演講時,我似乎了解了你話中的意思,但是一離開這裡,我又弄不清楚了。我實在很想把你的話運用在我的生活裡。
克氏:你應該聽自己内在的聲音而不是講者的話。若是一味聽從講者的話語,他就會變成你的權威,進而左右你的了解 ——這是最恐怖的事,因為這麼一來,你一定會建立起對權威的崇拜。是以你要做的事就是去傾聽自己的聲音。你現在看到的是講者描繪出的一幅圖像,而這幅圖像就是你的内在世界。這點若是厘清了,就可以看着自己的心,然後對自己說:“現在我終于看見自己的真相了,但我并不想對它做什麼。”這麼一來,心中的煩惱就止息了。可是你如果說“我終于看見了自己的真相,我必須改變眼前的狀态”,那麼你就會按照自己的了解,設法去改變這個狀态。當講者在說話時,若是能靜靜地傾聽自己的内心,那麼從這份傾聽之中就會出現清明的認知,你的心會是以而變得健全茁壯。它既不臣服,也不抗拒;它會變得活潑,變得全神貫注——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創造出新的世界。
全神貫注地看
學習似乎是非常困難的事,聆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從未真的聆聽過任何東西,因為我們的心并不自由:我們的耳朵塞滿了已知的事物,是以很難再聽見什麼了。若是能以整個生命去聽,你的聽便是一種解脫的要素,但不幸的是你從不真正地聽,是以無法有真實的領悟。
隻有把全部的生命投注在某個事物上,你才能了解它,但如果學習是被強迫的,那麼學習的過程就成了一種知識的累積。學習如同閱讀小說一樣,必須全神貫注地讀,才能了解其中錯綜複雜的人物結構。即使想了解春天的新葉或盛夏的綠葉,也必須全心全意地觀察它對稱的紋理,去感覺它的質地,如此才能了解這片葉子的本質。在一片小小的葉子裡,就有驚人的活力與美。若想認識一片葉子、一朵小花、天上的浮雲或落日,就必須全心全意地看着它們。
學習需要一顆安靜的心
你得靠自己才能發現新的事物,是以剛上路時必須放下一切的累贅,尤其是知識。透過知識和信仰去經驗人生是比較容易的事,然而這樣的經驗隻是自我投射的産物罷了,它們通常是虛假不實的。若想為自己發現一些新的東西,就不能背負着老舊的包袱,尤其是知識 ——别人的知識無論多麼偉大,都不屬于你。你總是把知識當成一種追求安全感的工具,你想確定自己的經驗能夠跟佛陀和基督一樣,可是一個不斷借由知識來保護自己的人,很顯然并不是真正的求道者。
若想發現真相是什麼,就不能追随任何途徑。當你在做實驗或是想發現新東西的時候,你的頭腦必須安靜下來,不是嗎?一個充滿着知識的頭腦,隻會阻礙你看到嶄新的事物。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頭腦的活動已經變得過于重要,它不斷地阻礙我們看到嶄新的事物,使我們無法看見與已知同時發生的另一個東西。是以知識便是求道者的障礙,它使得我們無法體悟那個在時間之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