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事靠自己,才是王道。
1
錦囊一:隻靠自己。
提起張三豐,大家都會說他就是一個傳奇。
我們來看一下,他的綽号“隐仙”,“太極宗師”、“武當派鼻祖”,高端大氣上檔次,一聽就是妥妥的實力派。
在金庸的小說裡,張三豐更是一代武學大師,他悟性極高,且能潛心修煉,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是以武功蓋世,壽過百歲。
張三豐有了觀點:“福自我求,命自我造”。
這是一個很厲害的思想,就像電影《哪吒》裡的台詞,我命由我不由天。
它是一種超級的自信,頂尖的勇敢,和一種潇灑的獨立。
不要任何依賴,自信開始建立。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任何依賴,世間的風雨隻能自己來扛,你如果害怕,就會被“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篩選掉,你如果挺了過去,一切都是一個嶄新的開端。
一個人要想益壽延年,貪圖捷徑隻有此路不通,隻有堅持“修行”、鍛煉,才是“百歲仙翁”的底層邏輯。
在養生這條路上,靠自己才是王道。這個思想确立起來之後,後面的方法才順理成章,立竿見影。
2
錦囊二:修心養性。
中國古代,一共有422位皇帝,他們在職期間,都想着收獲感受,盡享榮華富貴。
心态好,人不老。
事實上呢,恰恰相反,這些皇帝的平均壽命還不到40歲,這讓揮汗如雨,舉步維艱的農民情何以堪啊?
皇帝們大多希望留住“美好時光”,他們大量耗費人力、物力,訪道尋仙,孜孜不倦。結果呢,基本上均以失敗而告終。
長生不老隻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張三豐寫過一首打油詩: “衣破用布補,樹衰以土培,人損将如何?陰陽造化機。”
所謂“陰陽造化機”,就是要修心養性。做到“寡欲澄心,谵神酞濾”。
心平氣和,生活規律,就會陰平陽秘;
經絡通達,氣血自流,就是健康本質。
修身養性,可得長命。
張三豐修煉的“内功”,說白了就是“内練一口氣”以氣養性,以氣養心,以氣養身。
張三豐的養生之道,一個重要理論就是:“虛心與靜氣相依,使人氣養其心,心養其氣,氣盛理充,心安神全”。
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氣貫全身自延年”。
3
錦囊三:融身自然。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
融身自然,飄然欲仙。
置身于大自然,心曠神怡,陶然忘機,沒有世俗的紛紛擾擾,紅塵的牽牽絆絆,自然容易保持愉快心情,保持活力四射,健康長壽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自然界裡,有人體最好的營養品,高倍負氧離子的空氣,礦物質豐富的清泉,如詩如畫的造化景觀,無拘無束的天籁之音。
它們都是養生的好幫手,經常在這裡,甚至把自己融化在自然裡,快樂無處不在,開心随時随地,這難道不是神仙境界?
張三豐說, “氣比如石蘊玉而山輝,沙懷金而川媚,此至精之寶。”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
氣順了,精氣神十足,做什麼都順水順風;
氣和了,思想得春天,開花結果豐收在望。
人生一世不容易,别跟自己過不去。
吉祥如意,全憑一口仙氣;
心态積極,自能風調雨順。
張三豐寫了一本書,名字叫《無根樹》。這本書裡,他規勸有識之士,早一點修身養性,早一點終生受益。
他把人的生命比作一棵樹: “凡樹有根,方能發芽,樹若無根,必不久長。”
蘇東坡說,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融身自然,吐故納新,必得高壽。
心靜如水,萬物皆美。
4
錦囊四:心靜如水。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靜”的力量。在浮躁的時代裡,人們崇尚追求、奮鬥,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遺餘力,廢寝忘食就有點矯枉過正了。
畢竟,健康才是第一位的。這一點,任何時候都是不變的。
叔本華說,任何以犧牲自身健康為代價的事情,都不值得去做。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靜下來,好好捋一捋思想,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它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契機。
心靜,是最難得的補品。
張三豐說, “心靜息自調,靜久心自定”。
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張三豐說,那些 學了幾個月,還沒有找到感覺的人是缺乏真心。全心全意的投入,才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學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世無真心,萬無一成”。
靜,就像一面明淨的湖水,能照見未來,纖毫畢現;靜,就像一座巍峨的青山,能肩挑日月,風景獨好。
在真正的“靜界”裡,花開春暖,白雲藍天;
在能“靜”下心地方,風和日麗,星河燦爛。
據《明史》記載,張三豐活了218歲,這個數字,可以說是史無前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