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玩具總動員4》上映,引來許多小朋友和大朋友的關注。
一晃,距離上一部《玩具總動員》系列電影上映竟又過去了9年。與其他相對高産的動畫電影系列相比,皮克斯的《玩具總動員》着實屬于慢工出細活。
這個暑期,再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胡迪、巴斯光年、翠絲、蛋頭先生、蛋頭太太、彈簧狗、抱抱龍等玩具時,一股懷舊之風撲面而來。随着智能裝置的普及,現在的孩子們更習慣看到的可能是畫面精美、畫風酷炫的手機和電腦遊戲。對“新世代”來說,這些玩具可能是“老掉牙”的。
但是,玩具對孩子究竟有什麼吸引力?在遊戲裡之中,人們獲得了怎樣的快樂和成長?在這部動畫電影中,皮克斯用誠懇的态度與我們讨論了有關陪伴、愛以及價值選擇的問題。
當垃圾有了“生命”成為玩具
最近,垃圾分類是全城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在最新一部的《玩具總動員4》中,新主場的重要角色“叉叉”(Forky)就是一個“垃圾”。
嚴格來說,叉叉是一把一次性叉勺,它本來已經完成自己的使命,靜靜地躺在幼稚園的垃圾桶裡等待被收走。但是,機緣巧合之下,它被護主心切的主角警長胡迪推到了新主人小女孩邦妮的面前。
原來,那一天是邦妮第一次離開父母去幼稚園上學,膽小、害羞的她在新環境中無法馬上适應,在其他小朋友都交起朋友、一起做手工的時候,她落了單,自己坐在小桌子前手足無措。藏在邦妮書包裡的胡迪看到“危機”的胡迪馬上溜出來,靈機一動,把垃圾桶裡的畫筆、叉子和其他小物件放到小主人面前。随後,邦妮自己動手把它們做成了一個有眼睛、有手有腳的手工玩具,并為之取名為叉叉。叉叉也随即成為了邦妮最喜歡、最珍惜的玩具。
有趣的是,當叉叉回到家,在一衆玩具面前第一次發現自己有了“生命”能夠說話時,脫口而出的詞是“Trash”,也就是垃圾,然後跳進了垃圾桶。對叉叉來說,雖然被賦予了生命,但它的自我認知顯然還是“垃圾”而非“玩具”。這種認知并非他者的一次告知便能扭轉,很長時間裡,叉叉都覺得垃圾桶才是自己的“家”,而和小主人在一起是一種“綁架”。在這個過程中,胡迪和叉叉進行了一次次“拉鋸戰”,奉獻了很多笑料。直到胡迪将自己和前主人安迪的快樂時光一一告知叉叉後,後者才對自己現在是什麼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電影在這裡其實給觀衆提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垃圾,什麼是玩具?我們都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在電影中,叉叉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當它被邦妮動手制作完成并傾注了愛和信任之後,它就不再單純是實體屬性的一次性叉勺,而是心愛的玩具。在父母的了解中,邦妮對叉叉的喜愛也許隻是三分鐘熱度,但見證了邦妮在幼稚園破涕為笑的胡迪卻知道并不是這樣。是以,向來責任感爆棚的他哪怕是冒着回不了家的危險也要跳車,把叉叉帶回主人身邊。
一個孩子需要的玩具是什麼?是最酷炫的外觀和功能嗎?也許并不是。很多時候,孩子們對一件玩具充滿感情是因為它在孤單的時候給予了自己陪伴,在膽怯的時候給予了自己勇氣,在一次次交流中見證了自己的成長。說到底,玩具的珍貴不在于價格,而在于它承載着孩子内心最柔軟而天真的一部分,參與了孩子們講給自己聽的奇妙故事。
很顯然,叉叉的誕生就承載着這樣的價值。在經過一系列冒險之後,當它終于能面對其他玩具,尤其是對同樣“變廢為寶”而來的新夥伴說出一聲“Toy”(玩具)而非Trash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和我一樣,不由地露出笑容,接受皮克斯給出的這一堂玩具教育課。
在對的時間、地點找到了對的人
對動畫電影來說,塑造反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多數的反派身世其實很“套路”,無非是被辜負、被遺棄,求而不得或是由愛生恨。它們之是以是反派,往往是因為太過執迷而把可憐變成了可恨。讓人驚喜的是,這一次《玩具總動員4》裡的“反派”娃娃蓋比,雖然也是因為求而不得與主角們上演了幾次“對決”,但皮克斯總體的處理并沒有讓其落入瘋魔化之後毀滅的窠臼。
蓋比是一個生活在二手古董店裡的會發聲的娃娃,是專門為小女孩設計的一起過家家的陪伴娃娃,卻一直沒有被合适的主人帶回家。在她的概念中,自己沒有過上應有的生活是因為内置發聲器存在問題,是以當她看到意外闖入古董店的胡迪身體裡有完好的發聲器時,一心想要将之搶奪過來,奪回“屬于自己的被帶走的機會”。在“正邪對決”的前半段,她幾乎和所有反派一樣上演了狡猾而暴力的戲碼,并且最終得逞。電影顯然沒有那麼簡單地讓她如願。
得到發聲器之後的蓋比自覺煥然一新,美美地躺好,等待自己心中完美主人注意到她,帶她回家。但事與願違,小女孩看到她的存在之後很快感到厭倦,走的時候把她随手一扔。說實在的,那一刻我都感到了心碎——哪怕傷害其他玩具也要得到的一份愛,最後卻被這樣辜負,滿心希望落空,該是多麼難受。
這個時候,胡迪站了出來。有幸陪伴曾經的主人安迪成長的他不但沒有責怪蓋比,反而是深深地同情她的遭遇。有那麼多玩具因為一些破損和故障被棄之一旁,它們難道不值得被愛被關注嗎?不,它們隻是還沒有找到合适的歸宿。
蓋比最後去了哪?不是胡迪預想的那樣到自己的主人邦妮家,而是在路途上,遇到了一個在遊樂場因為迷路而手足無措的小女孩。在夥伴們的幫助下,蓋比來到小女孩身旁,随後再一次拉響發聲器,發出了“蓋比與你做朋友”的聲音。看到這隻同樣落單的娃娃後,小女孩突然鼓起了勇氣,想着“我要保護你,帶你找到爸爸媽媽”,随後向經過的從業人員問路,找到了自己的父母。就這樣,蓋比在對的時間、地點找到了對的人。
在這一條故事線中,電影又一次告訴銀幕前的我們:每個玩具都值得被愛,每個玩具在合适的時候都能發揮自己的價值。這是多麼俗套,卻又多麼治愈呀。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檔編輯: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