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經不知不覺過了一半的時間了。因為孩子馬上就要上初二了,國小階段就報了一個英語的課外班,因為是她自己一年級時嚷嚷要學的,是以說不管怎麼樣也要堅持完成到所有課程結業。經過十幾個半天的網課,課後還有布置了相關的作業(此外還有中學校安排的各項假期任務,每天在家比上班的還要忙),終于這個假期結束課外班就結業了!以後也不會給她報什麼班了,把教科書念好就足夠了。
近期的熱點之一就是關于國家對課外輔導機構的整頓政策,寫這篇小文不想扯清這裡的是是非非,隻是有感而發回憶我自己上國小中學時代的點點滴滴,做個記錄作為個人成長的一段記錄。
我從小生活在京西山腳下的一個大院。國小就在院外的一所學校上了6年,同學除了同院的孩子,還有就是附近村莊裡的同齡人。那時候沒有手機和網絡家裡的電器恐怕就是電燈和收音機了家境好點的擁有一台黑白電視。到了寒暑假,學校就是發一本如現在常見的雜志大小的統一印刷裝訂的假期作業,其他什麼任務都沒有了。我是不喜歡把事情堆後的人,是以假期一開始就連續一周左右時間把假期作業全給趕寫完了。然後就可以痛痛快快玩了。
國小時,一到放暑假就會經常和同學去大院南邊大約1公裡外的一個河(其實是一條引水渠,有十米寬吧)裡去抓魚摸蝦。引水渠的上遊有一個水閘,水閘一落閘,水渠裡面的水位就會下降到剛好沒過膝蓋,而且流速緩慢。于是有的人就會大着膽子走到河中間去抓魚。不知道是誰想到的主意,用一個臉盆,裡面裝一點面糊拌上一點香油,然後用一塊塑膠布蒙上,四周用繩子或細鐵絲捆緊,再将塑膠布中間掏一個2公分左右的窟窿,然後将盆慢慢沉在河中央。等個10分鐘後,走過去迅速端起盆,往往會有幾條2、3公分長的魚被困在裡面,運氣好時還會收獲更大的。膽子小的孩子會拿一個破紗窗的網,放到河邊的水草間,可以撈到更小的魚苗或小蝦米。忙活大半天後,大家會把撈到的魚蝦裝在一個玻璃罐頭瓶裡面,再抓一把水草放裡面,心滿意足地帶回家養着玩。
俗話說靠山吃山,因為大院緊挨着山,是以上山裡玩也是假期的必修課目。夏天上山無非兩件事情。一個是抓知了、逮螞蚱,一個是摘酸棗。現在居住在城市的孩子都很少聽到蟬鳴了,見過真的蟬的就更少了吧!也是怪可憐的!記得那時候到了6月份就可以聽到蟬的鳴叫了,山上有一個山坡種植了很多核桃樹,6、7月的蟬是一種個頭不大的顔色發灰翅膀不透明的蟬——蟪蛄。這些蟬特别喜歡待在灰色樹幹的核桃樹上,需仔細找才能發現。如果爬的位置比較低,伸手可以夠到時,要慢慢從側面靠近,伸出手一點點接近它,然後迅速下手才極有可能捂住獵物,抓到蟬後心裡有一種特别的成就感。現在想想當時見到這知了的感覺就像樹上挂了金子一樣一心要捉它下來。

蟪蛄
蚱蟬
進入7月中有一種個頭特别大的黑色的蟬開始出現了,現在才知道這種蟬叫蚱蟬也叫“油蟬”。這種蟬個頭大,渾身烏黑發亮,翅膀透明,喜歡栖息在樹梢位置高的地方;特别是院裡種的柳樹更是它們最愛的去處,有時候一隻柳樹粗壯的梢枝上竟然會密密麻麻地歇着一串十幾隻,不間斷的發着響亮的單調的鳴叫聲。對付這種蟬,需要使用一些特别技術手段,那就是“粘”。先找到粗細長短合适的竹竿,最好頭部細細的,一根不夠長就把兩根捆綁在一起。廢舊的自行車橡膠内胎成了寶,剪下一小塊後在火上熬到變軟起泡了,就趕緊用竹竿頭去沾,把頭上都沾滿這膠後就可以用了。把竹竿慢慢從下面伸向樹梢,讓膠頭一點點靠近油蟬的翅膀,距離大概3厘米左右的樣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動竹竿,壓向目标,往往都會在竿頭粘上一隻抖着翅膀亂叫的家夥,那震動順着竹竿傳到手上不啻于大魚上鈎的感覺。而往往同時也會驚飛同枝栖息的油蟬同伴。還有一種蟬(鳴鳴蟬)數量相對較少,叫聲别緻,高低起伏清脆,周身呈灰綠色喜歡栖息在白楊樹的樹幹上,比較機敏不容易捕捉。
鳴鳴蟬
說起螞蚱,大家都知道學名“蝗蟲”。估計現在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孩子隻在電視裡“蝗災”的畫面裡見過,也沒有幾個孩子親自抓過吧!這種普通的昆蟲在城市中的草坪樹叢中都難覓蹤影了。一般的蝗蟲也就兩厘米長的樣子,但山裡的蝗蟲有個頭很大的,足有六、七公分長。除了常見的褐色的,還有綠色的。大部分對蝗蟲的第一印象就是方頭鼓眼的樣子,其實還有的蝗蟲腦袋尖尖的,我們小時候有一個形象的稱呼——“扁擔”,托網際網路的福,讓我知道了原來這個長相的蝗蟲叫做蚱蜢。山裡的蝗蟲可能是見識不多顯得很傻,加上數量多,是以很容易捉很多,用狗尾草穿成一串帶回來喂雞。
蝗蟲
蚱蜢
野酸棗,是大山的饋贈。酸棗樹外形和現在的大棗樹很像,在長有硬刺的樹枝上密密生長着油亮的卵圓型葉子。每到8月份,每棵酸棗樹上都挂滿了大大小小的圓的或橢圓的果實,個頭有現在超市賣的藍莓大小有的還要大一些,仿佛一個個微型蘋果。有的果子已經開始變紅,綠葉映襯下格外誘人。院裡的大孩子小孩子會不約而同地背上一個軍用挎包,拿着各式自制的鈎子,上山采酸棗去。經過大家多年的經驗,已經摸清了哪處棗樹的棗子大,哪個棗樹棗子的口味佳。遇到高處夠不着的棗子就使用帶來的鈎子把樹枝鈎過來采。當沉浸在采摘的歡樂之中時,一不小心就會被棗刺給狠狠紮一下,或是被躲在樹葉中的“洋瘌子”毒毛給瘌上,被瘌的皮膚火辣辣的疼,立即紅腫起來,這時帶清涼油的會馬上在患處塗上清涼油幫助鎮痛解毒,沒有這個的小夥伴會用點萬能的唾液摸一摸,然後忍着不适繼續摘。就這樣很快每個人的書包都會變得鼓鼓的。下山到家後,把大一些的好吃的棗挑出來洗幹淨,晚間看電影時當零食吃。剩下的,吃不了的先鋪開在太陽下曬軟,然後放在桶裡用水泡幾天,最後把泡爛的棗子用搓衣闆稍稍一搓,就得到裡幹幹淨淨的酸棗核,酸棗核晾幹後收好,開學交到班裡當藥材賣給了換來的錢充作班費。
酸棗樹
國小時代的暑假就是這樣過來的。作業不多但還是有個别同學假期結束了還不完成作業:)上面講到的隻是假期中一些有趣的事情,除此之外還要幫助父母做家務,參加院裡為放假的孩子組織的各種活動。當露天電影散場時可以看到一點點綠色的熒光在空中飛過時,當晚間睡覺不再需要涼席時,意味着暑假就要結束了。心中有一絲不舍,也有一種期待!回想我們那個時代物質是不如現在的孩子,但我覺得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好像更可憐,沒有補課班課外班上,我們這代人一樣也能考上大學。他們就像被養在家中的寵物,遠離了自然,視野被架在鼻梁上的眼鏡禁锢了。好像因為物質和科技的發展讓他們離世界更近了,實際他們離世界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