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在說一個漂亮的答案,那麼誰來問一個漂亮的問題呢?0102

DAY: 97 TIME: 2021.10.27

都在說一個漂亮的答案,那麼誰來問一個漂亮的問題呢?0102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9">01</h1>

晚讀《關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來自童書》:P194-213

問自己一個足夠有趣的問題,因為它找到一個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會将你推到一個孤獨,但更有趣的地方。——查克.克勞斯

陳賽說,十年的記者生涯教會了她提問作為一門技藝的重要性。它不僅是一種技術,還是一門藝術。

這些問題,有孩子式的單純問題,有對自然界的審慎觀察,還有一些幾乎都是哲學式。

在4-5歲孩子身上,提供的天性達到極盛——對他們來說,整個世界就是無數的問号組成的,提問就像呼吸一樣發自本能,自由而充滿想象力。

但是5歲以後,他們的問題就會明顯減少(閱讀和書寫增加),并不是因為他們喪失了提問的能力,可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上學了,對結果的關心取代了對過程的好奇。而且他們會發現,大人們和老師,更喜歡答案,而不是問題——在大多數的場合,提問都被視為對權威的挑戰(或者無知的表現),鼓勵提問意味着在某種程度上放下權力和控制,這對成年人來說很不容易,是以能夠容忍提問已經很不錯了。

是以,親愛的家長,你有在某一天耐心地統計過你的孩子的提問嗎?都是什麼問題?你是否給予過認真的回答?還是敷衍過去,甚至直接阻止孩子的提問?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們的社會努力反對提問,但最終真正脫穎而出、有所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愛提問的人。

都在說一個漂亮的答案,那麼誰來問一個漂亮的問題呢?

比如:“夢是怎麼産生的?”

“為什麼自己不能胳肢自己?”

“人放屁為什麼這麼可笑?”

“為什麼蝴蝶飛起來的樣子好像是漫無目的?”

“我們為什麼要哭?”

……

早讀《被讨厭的勇氣》P96-106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會比較輕松,因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盡管這裡也會有各種不滿,但隻要還在軌道上走着就不會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會迷路,甚至也會面臨“該如何生存”這樣的難題。

對認可的追求,會扼殺自由。

毫不在意别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别人讨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但這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将錯就錯,隻是課題分離。

阿德勒說: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厭。

雖然不想被人讨厭,但即使被讨厭也沒有關系。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

人際關系的“王牌”,始終握在自己手裡。

是時候讓幹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吧”!

都在說一個漂亮的答案,那麼誰來問一個漂亮的問題呢?0102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02</h1>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先生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102歲。

他是一個在世上留下了很多座紀念碑的人。但是,你如果去讀他的傳記,會發現,幾乎他的每一個建築作品,在當時都面臨責難和挑剔,都是曆經千難萬險才來到世間的。

曾經有人問他:“你怎麼看待外界對你的挑剔?”

貝聿銘對此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因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我發現那些偉人的成功,都是由問題積累起來的。發掘問題,解決問題,持續地帶着問題前行。

不害怕挑剔,時刻保持内心的自由!

今天的學習群裡發了一篇羅振宇「2019-2020“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稿」的完整文字版。我花了很多個碎片時間讀完,發現那時的精彩觀點和素材案例,跟我在訓練營學的知識是相通的。然而這是兩年前的資料啊!

2019年底,我在做什麼?正是接手現在這家店的時候,是為了生活,隻能被安排。

是以,一個人的認知和選擇,真的是太重要了!瞻前顧後,沒有勇氣的人,注定被狠狠地摁在地上拍打。

約翰·列侬說:一個人的夢想隻是夢想,一群人的夢想就能成真。

羅振宇說:跟上這個時代,跟上這群人。

——END——

感謝你讀到了這裡

都在說一個漂亮的答案,那麼誰來問一個漂亮的問題呢?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