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直在“營救”的人——連姆尼森(上)

連姆尼森,出生于1952年,但直到1994年的《辛德勒的名單》的影壇奇迹,才讓這個一直在努力的人被幸運女神眷顧。也許是他獨特的儒者氣質,他參演的電影不是自我救贖,就是營救他人。

一直在“營救”的人——連姆尼森(上)

一部《辛德勒的名單》,足以讓連姆尼森享受一輩子的榮譽了。《辛德勒的名單》根據澳洲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單》改編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一部電影。影片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與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傾家蕩産保護了1200餘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曆史事件。

一直在“營救”的人——連姆尼森(上)

《辛德勒的名單》思想的嚴肅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氣質都達到了幾乎令人難以超越的深度。描寫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遭受集體屠殺的影片過去也拍過不少,但是以德國人良知覺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營救猶太人的真實劇情片,這還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開始時并不是一位英雄,為什麼最後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現的隻是他的行為。斯皮爾伯格動用了一個小小的具有象征含義的陪襯,就是那個穿紅衣的小女孩,辛德勒每一次對她的注視,都更堅定了信念。她象征着無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着戰勝邪惡的勇氣與力量,也是影片中唯一的色彩。

一直在“營救”的人——連姆尼森(上)

影片的攝影指導基掌握了黑白攝影的畫面質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攝波蘭的貧民區時,矮牆、磚塊、潮濕氣息,還原了時代的真實氛圍。而紅衣小女孩那一幕成為經典之筆在于它的攝影的深層内涵和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電影作品。從影片開頭到納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攝影,目的在于加強真實感,也象征了猶太人的黑暗時代。後來納粹投降,當猶太人走出集中營時,銀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現燦爛的彩色,使觀衆有從黑暗中走到陽光下的感受,可以體驗到劇中人解除死亡威脅的開朗心情。

一直在“營救”的人——連姆尼森(上)

如果說,1994年《辛德勒的名單》讓連姆尼森享譽世界,那麼2008年,56歲的連姆尼森迎來了事業上的另一個轉折點。這部電影就是《飓風營救》。該片講述的是Bryan(連姆·尼森飾)是一名退休的特工,常年的特工生活使其與妻子女兒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一次,女兒Kim想征得Bryan同意去巴黎遊玩,身為父親的Bryan并不放心17歲的女兒獨自出行,在一番争吵後,固執的Bryan終于答應女兒。然而在巴黎,Kim卻遭到了黑幫賣淫團夥的拐賣。為拯救女兒,這名老特工重新出山。

一直在“營救”的人——連姆尼森(上)

好萊塢硬漢大叔連姆·尼森主演的《飓風營救》飾演的史上最神勇的特工老爸形象深入人心,為營救遭綁架的愛女而大戰黑幫分子也讓觀衆看得過瘾。《飓風營救》講述退休特工布萊恩隻身踏上了營救女兒征程的故事,由于他的營救時間僅僅隻有96個小時,是以全片環環相扣,驚現跌宕起伏。而難能可貴的是該片并不是單純的動作片,中心凸顯的是父女之間的那份濃濃愛意,同時,影片對為了救女兒完全不擇手段的父親形象也描述得更加真實。

一直在“營救”的人——連姆尼森(上)

影片貫穿其中的高度緊張的懸疑、場面火爆的生死搏鬥、激烈的高速追車、高科技的跟蹤與反間諜技術才是影片的看點,給觀衆展示了好萊塢動作片中的精彩橋段的同時,避開暴力、血腥,用獨特的手法展示了一位父親在96小時内營救女兒的驚險曆程。如果說大部分動作/驚悚片的閱聽人是男性,那麼,《飓風營救》很意外且令人驚喜的男女皆宜,甚至赢得了女性觀衆的心。故事依舊是老套的,孤膽英雄足智多謀,身手矯健,深入虎穴,一網打盡。但情感核心的置入和人物關系的建立,使得這部電影煥然一新,不僅有刺激火爆的動作場面喂養你的眼球,還有隐秘、微妙、潤物無聲的感情戲來撩撥你的心。

一直在“營救”的人——連姆尼森(上)

但是,就在2012年,我們明顯能感受得到《飓風營救2》中的連姆尼森“體力不支”,和成龍一樣,連姆尼森也逃不過時間的痕迹。在近些年,我們在乎的人一個個離去的時候,希望尼森大叔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工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