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直在“营救”的人——连姆尼森(上)

连姆尼森,出生于1952年,但直到1994年的《辛德勒的名单》的影坛奇迹,才让这个一直在努力的人被幸运女神眷顾。也许是他独特的儒者气质,他参演的电影不是自我救赎,就是营救他人。

一直在“营救”的人——连姆尼森(上)

一部《辛德勒的名单》,足以让连姆尼森享受一辈子的荣誉了。《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一直在“营救”的人——连姆尼森(上)

《辛德勒的名单》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一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陪衬,就是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辛德勒每一次对她的注视,都更坚定了信念。她象征着无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着战胜邪恶的勇气与力量,也是影片中唯一的色彩。

一直在“营救”的人——连姆尼森(上)

影片的摄影指导基掌握了黑白摄影的画面质感,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而红衣小女孩那一幕成为经典之笔在于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影片开头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后来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时,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

一直在“营救”的人——连姆尼森(上)

如果说,1994年《辛德勒的名单》让连姆尼森享誉世界,那么2008年,56岁的连姆尼森迎来了事业上的另一个转折点。这部电影就是《飓风营救》。该片讲述的是Bryan(连姆·尼森饰)是一名退休的特工,常年的特工生活使其与妻子女儿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一次,女儿Kim想征得Bryan同意去巴黎游玩,身为父亲的Bryan并不放心17岁的女儿独自出行,在一番争吵后,固执的Bryan终于答应女儿。然而在巴黎,Kim却遭到了黑帮卖淫团伙的拐卖。为拯救女儿,这名老特工重新出山。

一直在“营救”的人——连姆尼森(上)

好莱坞硬汉大叔连姆·尼森主演的《飓风营救》饰演的史上最神勇的特工老爸形象深入人心,为营救遭绑架的爱女而大战黑帮分子也让观众看得过瘾。《飓风营救》讲述退休特工布莱恩只身踏上了营救女儿征程的故事,由于他的营救时间仅仅只有96个小时,所以全片环环相扣,惊现跌宕起伏。而难能可贵的是该片并不是单纯的动作片,中心凸显的是父女之间的那份浓浓爱意,同时,影片对为了救女儿完全不择手段的父亲形象也描述得更加真实。

一直在“营救”的人——连姆尼森(上)

影片贯穿其中的高度紧张的悬疑、场面火爆的生死搏斗、激烈的高速追车、高科技的跟踪与反间谍技术才是影片的看点,给观众展示了好莱坞动作片中的精彩桥段的同时,避开暴力、血腥,用独特的手法展示了一位父亲在96小时内营救女儿的惊险历程。如果说大部分动作/惊悚片的受众是男性,那么,《飓风营救》很意外且令人惊喜的男女皆宜,甚至赢得了女性观众的心。故事依旧是老套的,孤胆英雄足智多谋,身手矫健,深入虎穴,一网打尽。但情感核心的置入和人物关系的建立,使得这部电影焕然一新,不仅有刺激火爆的动作场面喂养你的眼球,还有隐秘、微妙、润物无声的感情戏来撩拨你的心。

一直在“营救”的人——连姆尼森(上)

但是,就在2012年,我们明显能感受得到《飓风营救2》中的连姆尼森“体力不支”,和成龙一样,连姆尼森也逃不过时间的痕迹。在近些年,我们在乎的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希望尼森大叔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