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醫院回來。三叔家的小嫂住院了,跟心髒病有點相似,醫生說是神經症。

小嫂子說,她被全家整得要瘋掉了。兒子小雷不想寫作業,就把暑假作業塞到廢紙袋裡,之後,整個袋子裡邊的書本都被三叔賣掉了。可三叔卻幫着小雷隐瞞事實,直到小嫂子拿出了被賣掉的作業本,三叔才低頭回自己屋了。
小嫂子氣壞了。如果不是樓下鄰居幫忙拿回作業本,恐怕她都不知道小雷這麼“放肆”。她跟小哥哭訴,小哥沒啥反應。這又沒法跟公公算賬,隻好把火力都噴在小雷身上。
小哥發現她時,她已渾身發抖,坐在那裡喘不上氣來,就打120把她送到了醫院。這是小嫂子今年第二次住院了。同是因為小雷的學習,而且裡也有三叔的影子。
管教子女遇上隔輩情,這苦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小嫂子說她現在越來越感覺壓抑,明明三叔不對,可家裡沒人支援她,有時她都想一走了之。
我很同情小嫂子。跟兒子的沖突、跟公公的沖突,還有小哥的忽視帶來的沖突和壓抑,這些沖突已經形成了一種破壞性力量,讓她感覺到生活的無助。
這不得不讓我想起了一本名為《我們内心的沖突》的書。
如果我們遭遇了沖突怎麼辦?欺騙自己、維持現狀還是振作精神、改變生活?
《我們内心的沖突》是一本調整并檢討内心的一本書。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作者是一名女心理師,名叫卡倫·霍妮。
她是精神分析學說發展的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研究心理學問題時,更為注重外在文化環境與人際關系對人的影響,并從女性視角分析了人格的發展趨向,提出了人格完善的方法和觀點。這是與其他心理學家不同之處。
可能你會說:這本書我知道,是應對神經症患者的書,對我沒什麼用吧?我又沒有神經病!
别急,先澄清一下,神經症可不是神經病。
神經症舊稱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在外表現會有頭疼、失眠、疲憊不堪、經常喘不上來氣,到醫院卻沒有疾病症狀。
像不像我們遇到壓力後胸悶氣短、睡不好覺、無所适從的感覺?
卡倫認為,兩者最明顯的差別,在于正常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沖突時能做出取舍;而神經症的
在選擇時會不知所措,隻能消極被動地聽從命運的安排。如果常人不注重心态調整,很可能就會變成精神症患者。
知道了沖突處理是差別正常人與神經症患者的關鍵要素後,我們再看看沖突是怎樣産生的,如果任由沖突發展,會給生活帶來什麼後果。
因為每個人成長特性和生活所處環境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思維和心境,就會誘發不同行為傾向。
卡倫經調查發現,這些行為傾向最後會形成“順從”、“抗拒”、“疏遠”三種個性。
順從型:對他人天然有一種依賴,會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需求之前。就像我的小嫂子,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即使自己是對的,也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
抗拒型:這跟上邊類型正好相反。他們認為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内心也不能忍受沖突。電影《天生殺人狂》中的米奇就是這樣的人,在家人飽受了侵犯和殺戮後,他不在相信這個世界,也做出了很多反社會的驚人事件。一念成魔,就可能是這樣類型人的最終寫照。
疏遠型:他們傾向于遠離人群。既不想依附别人,也不想和人争鬥,希望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就像《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霍爾特,一心想逃離成人的虛僞世界裡,可為了照顧自己的妹妹,最後隻能活在保護妹妹的心境中。
從這本書裡看,三種人格都是不可取的。如果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知道修正行為,就會讓自己的生活發生不良結果。
比如她因為害怕有人打破平衡;為應付層出不窮的内心沖突時,卻出現了人格衰竭症狀;一部分人可能會失去自信和生活的動力而陷入絕望;一部分人會變成“我不好也不能見得你好”的人,用報複社會的行為來緩解自己的心理問題。
你看,内心沖突如果不能調和,最後出現的問題将會是多麼恐怖啊!
如果你不幸成為神經症患者也不要擔心,接下來,我們一起研究,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緩解或治愈病症。
卡倫·霍尼說:任何一種神經症本質上都是一種性格障礙,需要對他們進行精進的心理分析和救治。
在她看來,治愈患者,完善人格并不是件難事。為此,她在這本書裡總結了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正常人也可以用來參考,借以實作自己的人格完善。
一、了解神經症患者所做過的努力及這些行為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治療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改變自己的思維,要明白白已限這個世之間早接的,要他們知道自己擁有對社會的責任,包括讓自己變好變強大,還要把美好帶給身邊的人。
二、告訴他們沖突已經對他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應該改變。
隻有下決心去改,去付諸于行動,生活才會因為改變而變得美好。
三、喚醒内在感情源泉,實作内在人格完整。
這也告訴想要完善人格的朋友,必須明确目标,制定相關的步驟,拒絕神經症要素的幹擾,最終打造自己優秀的人格。
怎樣拒絕神經症要素的幹擾,就從看這本書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