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城西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鶴城新區。劉峥 攝

獨特的苗族吊腳樓建築、土生土長的苗族阿妹、手工蠟染和銀飾、吹響蘆笙跳起苗家舞蹈……走進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城近郊的夢嗚苗寨,這是一個富有苗族氣韻的易地扶貧搬遷生态村寨,居住着14戶共53名苗族同胞。他們都是從杆洞鄉錦洞村搬遷而來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把他們九萬大山裡的家,依照原樣搬過來,讓他們在記得住鄉愁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時,能在家門口增收緻富。如今,這個獨具苗族風情的寨子已成為網紅旅遊打卡地。

我區有壯、漢、瑤、苗等12個世居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地區的深深牽挂,激勵全區各族群衆奮發圖強。經過共同努力,2020年底廣西實作了6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37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其中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脫貧人口376.5萬,毛南族提前實作整族脫貧,瑤、苗、侗、仫佬等少數民族徹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如期兌現“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的毛南族、苗族及瑤族群衆互相交流學習砂糖橘種植技術。環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産業發展富民

“一裡挂九梯”,這句俗語形容了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山峰疊巒、林茂谷幽,也道出了環江所處的岩溶山區面臨基礎設施差、發展産業難的困境。

作為毛南族的發祥地和主要聚居地,環江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受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和廣西深度貧困縣之一。2015年底全縣有6.45萬毛南族人口,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7萬人,占貧困人口的22.07%。

困難再大,也沒有壓倒毛南族群衆。他們在艱難中起步,在創新中發展,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種養等産業,順利叩開脫貧之門。2020年5月,環江退出貧困縣序列,毛南族實作整族脫貧。

割草、管護、澆灌……10月26日,環江下南鄉波川村的柑橘種植基地裡,牽頭執筆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告脫貧喜訊的脫貧戶譚美春,正忙得熱火朝天。“這幾年種果效益好,我們錢袋子也鼓了。”過去,譚美春一家五口靠種玉米艱難度日,每月收入隻有幾百元。後來,她通過發展柑橘種植産業,不僅實作脫貧緻富,還帶動26戶群衆共同緻富。今年年初,她被推選為波川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

脫貧後,毛南族群衆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接續奮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

一年來,環江努力培育地方特色農産品品牌,帶動毛南族群衆發展産業。如今,環江建立了萬畝油茶等3個省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獲農業農村部“三品一标”農産品認定27個,帶動全縣特色水果及油茶種植26.8萬畝;充分發揮“中國優質繭絲生産基地”優勢,全縣高産桑園種植達19.8萬畝,蠶農養蠶年收入11.13億元。現在的毛南山鄉,産業興旺、鄉村秀美,群衆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就業創業安民

10月21日,走進廣西融水晨陽木業有限公司生産工廠中的房間,記者看到勞工們忙碌穿行,到處一派熱火朝天的場面。

2018年12月,這家企業通過租賃标準廠房入駐粵桂扶貧協作産業園,主要生産生态實木闆、杉木芯裝飾材料和進行多層闆裝飾加工等。2019年4月,公司正式投産并吸納了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

兩年多來,晨陽木業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木材企業,公司擴大生産規模并帶動當地更多群衆就業。“公司員工有10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00多人,平均工資約為3800元。”公司董事長陳亮說,企業将努力進一步擴大規模,讓更多當地群衆在産業發展中受益。

從永樂鎮毛潭村搬遷到融水苗家小鎮的毛煥美,正是通過政府的幫助和聯系,就近在晨陽木業上班。“在公司工作一年多了,每個月能拿到4000多元,極大地緩解了經濟壓力。”毛煥美說,穩定的收入讓家人過得更舒心。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廣西累計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73.5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超過2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内。

樹齡1450年,樹高25米,樹冠覆寫面積2.3畝,樹胸徑4.2米,需要10個成年人才能合抱……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良口鄉産口村,有一棵千年古榕被村民們視為“樹神”。“古榕樹的宏偉氣勢,還有獨具特色的侗繡、多耶、蘆笙等侗族民俗文化,值得開發。”三江程陽橋旅行社負責人廖娟偶然間途經産口村,一下便愛上了這裡。

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廖娟成立了一家公司,與當地村委、村民簽訂旅遊開發協定,将這個古老的侗族村落打造成為3A景區。景區還組建一支表演隊,由村民為遊客自編自導自演侗族民俗歌舞,每人每天可獲得收入100元,解決了近20名貧困戶的就業。

“公司還與30戶農戶(景區用地)簽訂合同,按門票收入每張提成6元給群衆。”廖娟表示,創業帶動群衆增收緻富,再累她也認為值得。

社會保障樂民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是多民族聚居區,曾經有不少貧困群衆生活在缺地、缺路、缺水、缺電的高山區。2016年9月,隆林将易地扶貧搬遷、城鎮化建設、産業開發等工作結合起來,讓貧困群衆“下山進城”,以統籌城鄉一體化的模式謀求扶貧工作新突破。

在群衆的熱切期盼中,規劃面積1053.6畝的隆林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鶴城新區于2018年3月“破繭成蝶”,一幢幢新樓整齊排列,幼稚園、國小、銀行等社群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便利的交通、優美的環境,群衆紛紛搬遷入住。截至目前,小區已入住3372戶共14606人。

“感謝黨和政府。”從金鐘山鄉烏沖村搬到鶴城新區的張正芬,此前一直住在山裡,靠種玉米、甘蔗等維持生計。如今,她就近到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務工,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為破解縣鄉群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使病有所醫得到有效解決,柳州市探索醫聯體建設的“三江模式”。2019 年元旦,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在三江古宜鎮衛生院成立首個健康扶貧惠民病房,入住病房的貧困患者按比例醫保報帳95%,剩餘的5%由市婦幼保健院和市婦幼保健院三江分院自行籌集資金承擔。讓群衆更高興的是,健康扶貧惠民病房由市婦幼保健院派專家擔任病房主任。

家住古宜鎮的楊阿婆因病曾多次外出到大醫院求醫,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自從家門口有了惠民病房,楊阿婆看病的難題得到了解決,還能享受到惠民政策。“醫療水準提高了,費用還大幅降低,也不用大老遠跑了。”楊阿婆感慨。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如今,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幸福生活,讓全區各族群衆的小康美好願景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