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城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鹤城新区。刘峥 摄
独特的苗族吊脚楼建筑、土生土长的苗族阿妹、手工蜡染和银饰、吹响芦笙跳起苗家舞蹈……走进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城近郊的梦呜苗寨,这是一个富有苗族气韵的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村寨,居住着14户共53名苗族同胞。他们都是从杆洞乡锦洞村搬迁而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把他们九万大山里的家,依照原样搬过来,让他们在记得住乡愁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能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如今,这个独具苗族风情的寨子已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
我区有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的深深牵挂,激励全区各族群众奋发图强。经过共同努力,2020年底广西实现了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其中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脱贫人口376.5万,毛南族提前实现整族脱贫,瑶、苗、侗、仫佬等少数民族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兑现“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的毛南族、苗族及瑶族群众互相交流学习砂糖橘种植技术。环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发展富民
“一里挂九梯”,这句俗语形容了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山峰叠峦、林茂谷幽,也道出了环江所处的岩溶山区面临基础设施差、发展产业难的困境。
作为毛南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地,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广西深度贫困县之一。2015年底全县有6.45万毛南族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7万人,占贫困人口的22.07%。
困难再大,也没有压倒毛南族群众。他们在艰难中起步,在创新中发展,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种养等产业,顺利叩开脱贫之门。2020年5月,环江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割草、管护、浇灌……10月26日,环江下南乡波川村的柑橘种植基地里,牵头执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告脱贫喜讯的脱贫户谭美春,正忙得热火朝天。“这几年种果效益好,我们钱袋子也鼓了。”过去,谭美春一家五口靠种玉米艰难度日,每月收入只有几百元。后来,她通过发展柑橘种植产业,不仅实现脱贫致富,还带动26户群众共同致富。今年年初,她被推选为波川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
脱贫后,毛南族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接续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环江努力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毛南族群众发展产业。如今,环江创建了万亩油茶等3个省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获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27个,带动全县特色水果及油茶种植26.8万亩;充分发挥“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优势,全县高产桑园种植达19.8万亩,蚕农养蚕年收入11.13亿元。现在的毛南山乡,产业兴旺、乡村秀美,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就业创业安民
10月21日,走进广西融水晨阳木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忙碌穿行,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
2018年12月,这家企业通过租赁标准厂房入驻粤桂扶贫协作产业园,主要生产生态实木板、杉木芯装饰材料和进行多层板装饰加工等。2019年4月,公司正式投产并吸纳了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两年多来,晨阳木业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木材企业,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并带动当地更多群众就业。“公司员工有1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0多人,平均工资约为3800元。”公司董事长陈亮说,企业将努力进一步扩大规模,让更多当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受益。
从永乐镇毛潭村搬迁到融水苗家小镇的毛焕美,正是通过政府的帮助和联系,就近在晨阳木业上班。“在公司工作一年多了,每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极大地缓解了经济压力。”毛焕美说,稳定的收入让家人过得更舒心。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广西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3.5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树龄1450年,树高25米,树冠覆盖面积2.3亩,树胸径4.2米,需要10个成年人才能合抱……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产口村,有一棵千年古榕被村民们视为“树神”。“古榕树的宏伟气势,还有独具特色的侗绣、多耶、芦笙等侗族民俗文化,值得开发。”三江程阳桥旅行社负责人廖娟偶然间途经产口村,一下便爱上了这里。
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廖娟成立了一家公司,与当地村委、村民签订旅游开发协议,将这个古老的侗族村落打造成为3A景区。景区还组建一支表演队,由村民为游客自编自导自演侗族民俗歌舞,每人每天可获得收入100元,解决了近20名贫困户的就业。
“公司还与30户农户(景区用地)签订合同,按门票收入每张提成6元给群众。”廖娟表示,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再累她也认为值得。
社会保障乐民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居区,曾经有不少贫困群众生活在缺地、缺路、缺水、缺电的高山区。2016年9月,隆林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产业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让贫困群众“下山进城”,以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模式谋求扶贫工作新突破。
在群众的热切期盼中,规划面积1053.6亩的隆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鹤城新区于2018年3月“破茧成蝶”,一幢幢新楼整齐排列,幼儿园、小学、银行等社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群众纷纷搬迁入住。截至目前,小区已入住3372户共14606人。
“感谢党和政府。”从金钟山乡乌冲村搬到鹤城新区的张正芬,此前一直住在山里,靠种玉米、甘蔗等维持生计。如今,她就近到扶贫车间务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为破解县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病有所医得到有效解决,柳州市探索医联体建设的“三江模式”。2019 年元旦,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在三江古宜镇卫生院成立首个健康扶贫惠民病房,入住病房的贫困患者按比例医保报销95%,剩余的5%由市妇幼保健院和市妇幼保健院三江分院自行筹集资金承担。让群众更高兴的是,健康扶贫惠民病房由市妇幼保健院派专家担任病房主任。
家住古宜镇的杨阿婆因病曾多次外出到大医院求医,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自从家门口有了惠民病房,杨阿婆看病的难题得到了解决,还能享受到惠民政策。“医疗水平提高了,费用还大幅降低,也不用大老远跑了。”杨阿婆感慨。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如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生活,让全区各族群众的小康美好愿景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