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地名中解讀運河文化——以山東濟甯地名為例

從地名中解讀運河文化——以山東濟甯地名為例

聞名世界的京杭大運河不僅哺育了沿河經濟繁榮的城鎮帶,還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文化。運河沿岸的城鎮中許多街巷、村莊的名稱因運河而生,打上了運河文化的鮮明烙印。梳理山東濟甯運河地區的地名,可以從中探析久遠的漕運官署文化、繁榮的工商業文化和多彩的城鎮文化,領略運河文化的豐富内涵。

一、濟甯地名的漕運官署文化内涵

秦漢時期,政府每年通過黃河等河道由山東、河南轉運大批糧食供應京師,于是有了漕運制度。明清兩代,每年數百萬擔糧食由運河運往京城,漕運被視為“國家命脈攸關”。為保證漕運安全,明清王朝在濟甯設定了河道總督衛門及河道都察院等管理機構,專事運河堤防、督催漕運事務。運河城鎮街巷地名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以漕運官署衙門名稱命名,比如濟甯的察院街、廳西街等,反映了當時官衙遍布的狀況,也印證了濟甯在漕運事務中的重要地位。

作為大運河的中樞要地,元、明、清三個朝代均在濟甯設督理運河河務的高官和最高槽河管理機構“運河總督河院署”,濟甯城中的院門口街、院前街、院後街,都是以清代總督河院署得名。總督河院署下設的治運分理機構為運河道署,簡稱運河道。明初,濟甯設有兩個道,即濟甯道、沂州道。道門口街就是以運河道署得名。濟甯兩個兵備道下設布政司、按察司,又稱二司衙門,各設官一員,奉敕行事代管河道。察院街,據《濟甯縣志》記載,明洪武七年“撫按察院”駐本街路北,故名察院街。南察院街,舊有南北二街,北街系明代察院街,南察院街系清代河道都察院駐地。運河廳是山東運河道分署機構之一,宣德元年(1426年),設濟甯管閘主事。位于濟甯城區中部的廳門口街、廳西街就是以運河廳官署而得名。有官署就有兵衛,濟甯城中有一條街名為鼓手營街,因清代運河院、河道兩署設立官用樂隊,以樂隊駐地得名。

“軍國大事,漕運為先”,封建王朝視運河為生命線,在濟甯設定了衆多管理運河河道、漕運堤防的官署機構,“公署機構多于他郡”,有72衙門之稱。以官署機關命名的街巷大都分布在老城區的中心地帶,由此可見當年衙門林立、冠蓋雲集的情形和作為政治中心的氣勢,同時也足以證明濟甯是名符其實的運河之都。

二、濟甯地名的商業文化内涵

古運河的暢通,帶來了濟甯商業的繁榮,使濟甯成為“百貨萃聚”“萬戶往來”的商都大市。京都馳名的玉堂醬園,著名的皮毛業、竹器業、陶瓷業、綢布業等都是随着運河航運的興旺而發展起來的。商業的繁榮,使濟甯城區不斷發展,由于一些行業市場集中在一條街上,以行業市場命名地名是濟甯街巷地名的顯著特征。

最有名的是以編織出售竹器、竹貨而得名的竹竿巷。竹竿巷在濟甯市區老運河的南岸,是當年山東最大的竹器市場。濟甯并不出産毛竹,為何竹器業如此興盛?因為漕運皇船為防止船過閘口互相碰撞和增加船隻浮力,将毛竹綁在船上,到濟甯後大批毛竹卸在運河岸邊,堆積如山,于是漸漸形成竹業加工一條街,得名竹竿巷。

其他有特色的街巷還有,姜店街,以黃姜商販貨店得名;馓子胡同,以油炸馓子而得名;果子巷,以售幹鮮果品山貨而得名;雞市口街,以雞鴨市場而得名,後雅化為吉市口街;驢市口街,以牲畜交易市場而得名;菜市口街,以出售蔬菜而得名;柴禾市街,以買賣燒柴市場而得名;瓷器胡同,以售瓷器而得名;爐房街,以鐵爐、銀爐作坊而得名;紙坊街,以造紙作坊而得名;糖坊街,以制糖作坊得名;皮坊街,以熟皮制革、皮貨加工作坊而得名;打繩巷,以繩經作坊得名;打銅巷,以銅錫加工作坊而得名;大油簍巷,以制作不同類型的油簍而得名。

三、濟甯地名的水鄉文化内涵

黃河哺育的農業文明和運河滋養的商業文明在運河城鎮交彙,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運河城鎮文化,濟甯的地名具有典型的水鄉文化的特點。

1.橋多,橋名多。

有水就得有橋,有橋就得有名,濟甯城内老運河、越河、府河、洸河穿越交織,水面上長橋卧波,形态各異。當地有一首《橋歌》寫到“…粉蓮橋,濟陽橋,環翠橋,彙翠橋,綠樹成蔭疊翠橋,歲月滄桑太和橋,車水馬龍建設橋,熙熙攘攘南門橋,解放路口解放橋,清平巷北勝利橋,護衛濟甯的濟安橋,調節水量的堰水橋,說書聽戲馬驿橋,洗浴美發龍行橋,兩橋橫卧雙龍橋,朝陽拂照晨光橋…”。這首歌謠裡彙集了五十多座橋梁的名稱,但濟甯的橋梁總數遠不止此。有的橋雖然消失了,比如漢石橋、興隆橋和紅橋等,橋名卻保留至今。

2.帶“口”字的地名多。

“口”字作為通名,可用作港口、碼頭的進出口通道,也可用作河口、水道、港灣的名稱,主要分布于沿海或水鄉城鎮。濟甯瀕臨運河,具有水鄉的特點,地名中帶“口”字的地名很多,作為出入運河的關口,“口”字引申出了廣泛的意義,是以,作為地名通名固定了下來。比如:草橋口、阜橋口、壩口、二壩口、學門口、柳巷口、南門口、龍門口、衛門口、申家口、戴家口等。

3.以運河河道或閘壩命名的街巷地名多。

濟甯城内有許多地名直接采用運河或閘壩的名稱命名,如:壩口街、河灣街、大閘口、小閘口、順河門外街、大閘口河南街、越河街、南岸街等。

數百年滔滔運河水,流出了運河城鎮的繁榮,也流出了運河文化的發達。縱觀運河地名,其由來與演變與大運河息息相關,品味這些地名,可以感受其中蘊含的永不枯竭的運河文化風貌,領略一幅大運河哺育沿河城鎮的風情畫卷。

作者:劉曉玲

來源:《山東檔案》2021年第4期

選稿:耿曈

編輯:袁雲

校對:耿曈

審定:洪珊

責編:汪晨雲

(版面有限,具體注釋請參照原文)

往期 · 推薦

蘭陵地名的文化意蘊

絲綢之路上的“涼州文化”

清代新疆地名命名及其生态文化

文化語言學視域下的無錫地名研究

哈爾濱市自然村落地名與地理環境

從地名中解讀運河文化——以山東濟甯地名為例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