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發于公衆号“創業酵母”

為什麼有的人畢業短短兩年就能夠獨當一面,而有的人已經工作了十多年了,還在通過跳槽溢價,證明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善于觀察,你就會發現:
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什麼是“底層能力”?
“底層能力”就是那些明明很重要,卻又總被你忽視的能力。
這種能力每個人身上都有,關鍵在于你能不能用好它,能不能發揮它的價值。
越優秀的人,越重視自己的底層能力。
因為,他知道底層能力是幫助他躍升職場金字塔頂端的根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隻有當他用好了這些最底層的能力,才可能衍生出其他更多元化的能力。
那麼,什麼樣的底層能力,會讓一個人越來越優秀呢?
01 突破邊界,敢于承擔責任的能力
在職場上,“能力”優劣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标準。
但是,如果你往前回溯,把時間拉回到大家剛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人與人的能力差距其實沒有那麼大。
為什麼時間會區分開人與人的層次?
因為,人與人能力的增長有快慢之分。能力增長快的人,自然就能跑到前面,和能力增長慢的人拉開距離。
怎麼讓自己的能力增長得更快一些?
答案是,你要去承擔更大的責任。
管理學大師克瑞斯·阿吉裡斯(Chris Argyris)曾經給能力做了這樣一個定義:
“能力是在需要與環境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為表達需要提供了一個途徑。”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能力是因為需要而産生的。需求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
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你隻是重複你容易做的事情,你的能力不會有太大的增長;但是,當你承擔了更大、更多的責任後,這些責任會迫使你不斷地提高自己,進而獲得更大的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新媒體營運,那你可能寫寫文案就行了。
可是如果你要去管理一個部門,去做使用者增長,你就會發現你的能力不夠用了,你需要去長出新的能力。
你可能要去做社群,做短視訊,做品牌營銷,做管道拓展,你同時還需要有一些管理的能力,因為你需要驅動團隊去拿結果。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談起自己的成長秘訣時,說過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做事情從不設邊界。
當時,他負責技術,但遇到産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讨論,想産品的方案。雖然,很多事情不在職責之内,但他也會積極參與,主動去承擔下來。而這些事情,也讓他得到了很大的鍛煉。
“參與産品的經曆,對我後來轉型做産品有很大幫助;參與商業的部分,對我現在做公司很有幫助;跟銷售總監見客戶的經曆,對我組建今日頭條的銷售團隊很有幫助。”張一鳴說。
在職場中,很多時候,你的能力其實是被動增長的,但如果你能夠主動承擔責任,去做更重要的工作,就能看清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裡。
不要自我設限,勇于突破自己的能力邊界,唯有如此,你才能不斷地成長、進步。
02 把“責任”轉化為“行動”的能力
當你承擔了責任後,就一定要積極采取行動,去拿到結果。
很多人很有膽識,敢于承擔責任,但事到臨頭,往往不敢付諸于行動。
為什麼不敢行動呢?
一般有兩個原因:
其一、看不見的未來。承擔了責任,卻對做這件事情沒有清晰的認識,腦子裡一片混沌,怕走錯了方向,是以你不敢行動。
其二、看得見的障礙。在行動的過程中,你看見了很多的障礙和挑戰,你畏懼困難,你害怕挑戰,是以不敢邁出第一步。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做認知失調,指的是當行為與自我概念相沖突時,人們會産生不舒服的感覺。
為了消除這種不舒服,人們通常會扭曲自己的觀念。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進行辯解。
職場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公司啟動了一個新項目,你覺得你可以挑起大梁,成為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公司也樂意你能承擔這樣的責任,就交給了你。
但是當你真正開始負責這個項目時,你會發現,你想的過于樂觀了,有太多的障礙了,任務拆分、管道合作、部門協同等一大堆的問題困擾着你。
你的認知和行為發生了沖突,你害怕失敗,不敢推進項目。時間逐漸浪費掉了,項目黃了,你在上司心中也涼了。
得到CEO脫不花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先做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時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比你認為的簡單。沒有做的時候,你覺得很難,但當你行動起來時,你會發現事情其實并沒有那麼難。
有這樣一則故事:美國有一家報社,有個小記者叫瓊斯。一天,上司讓他去采訪大法官布蘭德斯。
瓊斯一聽,連忙拒絕,他給出了很多理由:自己是一個無名小卒,沒有經驗,對方是位大名人,怎麼肯接受一個無名之輩的采訪呢?
上司瞥了他一眼,拿起電話撥通了對方的電話:“你好,我是明星報的記者瓊斯,我奉命采訪布蘭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鐘?”
瓊斯一聽吓壞了,非常惶恐,但電話那頭傳出聲音:“一點十五分,請準時。”
瓊斯愣住了,他沒想到自己糾結了無數次,不敢嘗試的事情,就這樣輕松解決了。
“那一刻是我二十幾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成名以後的瓊斯這樣說。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先做起來,通常都是一場穩賺不賠的“生意”。
做成了事情,固然很好;不成,也能積攢經驗,增益自己。
03 在“行動”中保持“韌性”的能力
光有膽識和行動還不夠,你還必須要有“韌性”。
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遭遇挫折、逆境是人生常态。
關鍵在于,你如何去面對逆境?你是自怨自艾,日漸沉淪,還是逆勢反彈,迎難而上?
很多時候,你之是以在職場上不成功,并不是你的專業能力不夠,而是你在遇到障礙、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你選擇了放棄。
馬雲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見不到後天的太陽。”
保持韌性,長久堅持,才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終極秘密。
馬雲正是這樣一個有着強大的心理韌性的人:
他曾經參加三年聯考,都落榜了;他申請一份警察局的工作,其他四個同學被錄取,他被拒絕;他應聘超過30個職業,但沒有一個公司願意錄取他;他和朋友一共24人一起申請KFC的工作,23人被錄取,就他被拒絕;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他騎着自行車挨家挨戶推銷自己的黃頁,沒有人理他,甚至被人放狗咬他……
但即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對自己的能力有過動搖。
也正是這種韌性,這份堅持,才有了他後來的成功。
稻盛和夫也是如此。在他剛創辦京瓷不久,公司還沒有任何名氣。為了能夠生存下去,需要不斷去開拓新客戶,經常上門推銷。當時的京瓷沒有足夠的信譽,又沒有實績,是以上門推銷時,總是被冷淡拒絕。
但是,稻盛和夫并沒有是以沮喪,一蹶不振,他說:“當我們覺得不行的時候,才是工作的開始。”
不管是職場中也好,生活中也罷,一定要保持心理韌性,不要輕言放棄,堅持不一定會勝利,但放棄一定會輸。
法國作家蒙田說:“我們都比我們自己以為的更富有。但我們都忘記了我們身上的力量,是以我們總會去别處乞求。”
這種我們身上自有的力量,就是“底層能力”。
一個優秀的人,需要具備哪些“底層能力”?他一定要有敢于承擔責任的能力,有把“責任”轉化為“行動”的能力,并且有在“行動”中保持“韌性”的能力。
喜歡創業酵母内容的朋友,歡迎點贊、關注,并把我們的管理和職場幹貨,發送給有需要的朋友。
在這裡,創業酵母與你一起系統化學習管理幹貨和職場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