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有些藏書者的眼裡,書不過是待價而沽的商品

作者 | 東方紅光明在前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态

很多人有這樣的看法:一篇文章或者小說,如果放到課本裡面,就很少有人問津,如果是放在課外書或者名家文集裡,身碼立即就高了起來,就如同樣的樓房,放在北京,上海,廣州就身價百倍。記得有位哲學家說人生遭際的不同,就把人比作桃花,南風徐來,落花紛飛,或落入溝渠,或飄入美人懷,或落在污垢中。桃花相似,歸宿萬殊。看書,隻是追求書的内容,吸取裡面的知識,借鑒裡面的經驗或者教訓,學習的是仁人志士的人生體驗。如果是追求外在的裝潢,而且看得很重的話,那麼便有點舍本逐末的味道。

記得我的一位同學,混得很是不錯,在一個小鎮經營建材,年收入也有幾百萬,開個幾十萬的小車,住着一個三層的别墅,小日子很滋潤,是我們同學中的佼佼者。每次聚餐,都是搶着買單,酒席上也是高談闊論,說自己如何地愛讀書。有一次,我和同僚兼同學的老大到小鎮去學習,順便宰宰他這個成功人士。吃完飯,到他家去玩,在書房喝茶,聊天扯白,聽他大講生意經。我和他雖說是同學,可不是怎麼熟悉,相處四年,彼此見面招呼而已,談不上什麼交情。不過老大是個外場人,結交朋友很多,和這位同學關系不錯。我隻是順帶着沾點光罷了。聽着他們兩個談得滿面紅光,我唯有吃茶而已。同學的書房裡書很多,排得整整齊齊,大小厚薄錯落有緻。看到脂硯齋評的《紅樓夢》,不禁拿過來想看看。沒想到,拿到手裡是那麼輕。想打開卻沒有辦法。看到我這樣,哪位同學哈哈大笑。“那是我的裝潢書,假的。整天都在忙生意,哪有時間讀書啊!”老大說,“哥們,真是失之于文學,得之于建材啊!”從那個時候我才知道有這樣的東西,眼界大開。這樣的讀書,這樣高檔的東西竟為了附庸風雅。或許,各行各業都是一本書,朋友建材的生意經不就是很好的書籍以及精辟的見解嗎?何須這些高檔的盒子來裝點門面 ,恐怕有點葉公好龍的味道。

還有一些藏書者,懂得很多收藏的技巧,也知道書的内容和書籍不同版本的價值,在他們的眼裡,書不僅僅是擷取知識的途徑,更是盈利多少的商品,是待價而沽的東西。欣賞隻是附帶品。這些人無可厚非,正如花園之花,隻是形态不一,花色不同,但都是美的創造者,都是不同的風景。

我的藏書價值大都不高,但都是有着很多故事的,都是我昔日生活中或喜或愁的美好見證。比如,那本《新華詞典》,是我上中學的時候買的,雖然不到十塊錢,但是依然是父親猶豫徘徊了好幾天。記得父親把它放在我手裡的時候滿眼的期待,好像托着的是個新出生的嬰兒。“好好學習,孩子。”然後就慢慢地轉過身去,離開我的小屋子。那種情景,一直伴随至今,雖然高中有個同學要拿他的《現代漢語詞典》和我更換,我也沒有答應,他怎麼會知道這本詞典的來曆呢?還有一本《史記》,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裝本,厚厚的一本全是字,沒有任何的解釋。那是我節衣縮食一個多月省出來的,在學校對門的三味書屋買,花了十五元。買來之後,就在課下讀,揀自己喜歡的的人物半生不熟地讀,什麼魏公子,伍子胥,衛青,霍去病, 李廣等等。躲在大宿舍的被窩裡,在微黃的電燈下。一百多人的大宿舍床都是焊在一起的,一人九十多公分寬的地盤。外面風好大,呼呼作響,我和同學擠在一起讀。大家都很喜愛,翻來看去,畢業的時候還儲存完好。如今,歲月已經讓它紙張發黃,鎖線也開了,開始有點散頁。我把它整理好“束之高閣”,以為紀念。後來買了一套精裝的上海古籍的,裝幀高大上,但是卻沒有昔日的那種欣喜了。一套毛選是舅舅送給的,因為曆史老師說看了對學習有好處。

收藏的書籍不少,大都不值錢,入不了藏書大師們法眼,但是這裡面的親情,關愛,往昔的痕迹豈是金錢所能衡量的呢?

在有些藏書者的眼裡,書不過是待價而沽的商品
在有些藏書者的眼裡,書不過是待價而沽的商品
在有些藏書者的眼裡,書不過是待價而沽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