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东方红光明在前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很多人有这样的看法:一篇文章或者小说,如果放到课本里面,就很少有人问津,如果是放在课外书或者名家文集里,身码立即就高了起来,就如同样的楼房,放在北京,上海,广州就身价百倍。记得有位哲学家说人生遭际的不同,就把人比作桃花,南风徐来,落花纷飞,或落入沟渠,或飘入美人怀,或落在污垢中。桃花相似,归宿万殊。看书,只是追求书的内容,吸取里面的知识,借鉴里面的经验或者教训,学习的是仁人志士的人生体验。如果是追求外在的装潢,而且看得很重的话,那么便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
记得我的一位同学,混得很是不错,在一个小镇经营建材,年收入也有几百万,开个几十万的小车,住着一个三层的别墅,小日子很滋润,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每次聚餐,都是抢着买单,酒席上也是高谈阔论,说自己如何地爱读书。有一次,我和同事兼同学的老大到小镇去学习,顺便宰宰他这个成功人士。吃完饭,到他家去玩,在书房喝茶,聊天扯白,听他大讲生意经。我和他虽说是同学,可不是怎么熟悉,相处四年,彼此见面招呼而已,谈不上什么交情。不过老大是个外场人,结交朋友很多,和这位同学关系不错。我只是顺带着沾点光罢了。听着他们两个谈得满面红光,我唯有吃茶而已。同学的书房里书很多,排得整整齐齐,大小厚薄错落有致。看到脂砚斋评的《红楼梦》,不禁拿过来想看看。没想到,拿到手里是那么轻。想打开却没有办法。看到我这样,哪位同学哈哈大笑。“那是我的装潢书,假的。整天都在忙生意,哪有时间读书啊!”老大说,“哥们,真是失之于文学,得之于建材啊!”从那个时候我才知道有这样的东西,眼界大开。这样的读书,这样高档的东西竟为了附庸风雅。或许,各行各业都是一本书,朋友建材的生意经不就是很好的书籍以及精辟的见解吗?何须这些高档的盒子来装点门面 ,恐怕有点叶公好龙的味道。
还有一些藏书者,懂得很多收藏的技巧,也知道书的内容和书籍不同版本的价值,在他们的眼里,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盈利多少的商品,是待价而沽的东西。欣赏只是附带品。这些人无可厚非,正如花园之花,只是形态不一,花色不同,但都是美的创造者,都是不同的风景。
我的藏书价值大都不高,但都是有着很多故事的,都是我昔日生活中或喜或愁的美好见证。比如,那本《新华词典》,是我上中学的时候买的,虽然不到十块钱,但是依然是父亲犹豫徘徊了好几天。记得父亲把它放在我手里的时候满眼的期待,好像托着的是个新出生的婴儿。“好好学习,孩子。”然后就慢慢地转过身去,离开我的小屋子。那种情景,一直伴随至今,虽然高中有个同学要拿他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我更换,我也没有答应,他怎么会知道这本词典的来历呢?还有一本《史记》,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本,厚厚的一本全是字,没有任何的解释。那是我节衣缩食一个多月省出来的,在学校对门的三味书屋买,花了十五元。买来之后,就在课下读,拣自己喜欢的的人物半生不熟地读,什么魏公子,伍子胥,卫青,霍去病, 李广等等。躲在大宿舍的被窝里,在微黄的电灯下。一百多人的大宿舍床都是焊在一起的,一人九十多公分宽的地盘。外面风好大,呼呼作响,我和同学挤在一起读。大家都很喜爱,翻来看去,毕业的时候还保存完好。如今,岁月已经让它纸张发黄,锁线也开了,开始有点散页。我把它整理好“束之高阁”,以为纪念。后来买了一套精装的上海古籍的,装帧高大上,但是却没有昔日的那种欣喜了。一套毛选是舅舅送给的,因为历史老师说看了对学习有好处。
收藏的书籍不少,大都不值钱,入不了藏书大师们法眼,但是这里面的亲情,关爱,往昔的痕迹岂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