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奇經八脈考》流傳的四種版本

《奇經八脈考》流傳的四種版本

《奇經八脈考》,明代李時珍著,為論述奇經八脈之專書。李氏參考曆代有關文獻,闡發《内經》之旨,對十二正經以外的陰維、陽維、陰跷、陽跷、任、督、帶、沖八脈循行路線和主治病證,進行了整理說明、考述訂正,并提出個人見解,這是對經絡學說之一大發展。

一、作者生平及著述的緣起

《奇經八脈考》流傳的四種版本

李時珍(1518-1593年),字東璧,晚号瀕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縣)瓦硝壩人。祖父為鈴醫,父親李言聞,字子郁,号月池,博學經史,以醫為業,為當地名醫,曾任太醫院吏目,著有《醫學八脈注》《四診發明》等書,今已佚。李時珍幼習儒,三次應鄉試不中。師事顧日岩,讀書十年。後經推薦,赴京師太醫院供職,或雲嘗授太醫院院判之職,但僅任職一年後便托病辭歸。晚年因子李建中為官,遂晉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縣。李時珍最大的成就,是念本草一書曆代注解者謬誤頗多,遂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采博收群書,奮發編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曆時二十七載,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綱目》。該書52卷,分為16部62類,載藥1892種,為明代本草集大成之巨著。李時珍另著有《瀕湖脈學》(1564年)《奇經八脈考》(1572年)兩書,前者融會先賢脈學之精華,删繁去蕪,歸納脈象為27種,各撰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後者對于奇經循行路線及證治規律闡發尤多。已佚醫著尚有《三焦客難》《命門考》《五髒圖論》《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等。

《奇經八脈考》著述的緣起,是李時珍因感自《内經》《難經》以來,曆代醫家對奇經八脈雖多研究,但“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故對此詳加考證,著成《奇經八脈考》。并遵經典之旨,采百家之長,參臨證明踐,對八脈的循行路線及腧穴,均作了詳盡考證、整理和補充,并發揮了奇經八脈的辨證施治的方法。

二、《奇經八脈考》之版本流傳

《奇經八脈考》流傳的四種版本

《奇經八脈考》的成書刊刻年代,可根據書中吳哲和顧日岩序推知,吳序後記曰:“隆慶壬申中秋日道南吳哲拜題”,“隆慶壬申中秋日”為明穆宗朱載垕隆慶六年(1572年)夏曆八月十五日,即公元1572年9月21日;顧序後記曰:“明萬曆丁醜小暑日同裡顧問頓首書”,“明萬曆丁醜小暑日”即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五年(1577年)夏曆六月十二日,即公元1577年6月27日。吳哲,字道南,生平不詳。顧問,名日岩,字子承,蕲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累官福建參政,隆慶四年(1570年)歸裡。萬曆十九年(1591年)卒。李時珍常随其學習理學。一般認為,吳序為該書的撰成年代,顧序為該書的刊刻年代。據此,則此書第一次刊刻為明萬曆五年(1577年),但此本現今已不傳。《奇經八脈考》成書後,後世多次刊刻,廣為流傳,主要有以下幾類刊本系統:

1、單行本

《奇經八脈考》單行本較少,現天津市人民圖書館、南通市圖書館藏有清刻本,上海市中醫文獻館藏有1912年鴻寶齋石印本,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藏有1970年日本盛文堂影印本。

2、附刊本

《奇經八脈考》刊行最多為《本草綱目》後附刊本,《本草綱目》最早刊本為明萬曆十八年(1590)金陵胡承龍刻本,書後無附刊。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江西都察院有副都禦史夏良心與江西按察使張鼎思集資重刻《本草綱目》,其本後附刻有《奇經八脈考》與《瀕湖脈學》各1卷。此本世稱“江西本”或“夏良心本”。附刻二書尚得力于李時珍同裡人袁君,張鼎思序雲:“餘奉中丞夏公教,既刻《本草綱目》矣。臨川令袁君,時珍鄉人也,複取其《脈學》與《奇經八脈考》,李君平生學力盡在此,幸并刻之為全書。”此本最接近本書原貌,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末清初各版多以此為底本。如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晉江薛三才、楊道會湖北刻本、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武林錢蔚起六有堂重刻本、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張朝璘刻本等,形成一大系統。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武林錢蔚起六有堂據江西本重刻,扉頁題作“重訂本草綱目,翻刻千裡必究,武林錢衙藏版”,序列除江西本所載外,新增“錢蔚起重刻本草綱目小引”。文字内容除沿襲江西本在文字方面的添改誤脫外,又有少數性的錯謬,體例上有小的改動,仍不失為一個佳本。清代各版多以之為底本,如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武林吳毓昌太和堂剜改重印本、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蘇州本立堂刊本、乾隆年間四庫全書本等,又形成一個系統。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合肥張紹棠味古齋以錢蔚起本為基礎,同時參考金陵本、《救荒本草》、《植物名實圖考》重新校訂刊刻,因其雕刻精細,版式精美,成為清末以後流行的主要版本,各版大多以此本為底本翻刻,如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圖內建印書局鉛印本、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綱目》影印本等,形成味古齋系統。三大系統《本草綱目》主要版本都附刊有《奇經八脈考》。而其他凡以《本草綱目》江西本、武林錢本、合肥張紹棠本等三大版本系統為底本之中外翻刻本,皆附刻有《奇經八脈考》。直至197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綱目》校點本才未再附刊該書。

3、合刊本

《奇經八脈考》與《瀕湖脈學》《脈訣考證》合刊,根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記載,其最早的刻本應為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1603)江西夏良心、張鼎思刻本百瞻樓藏版,現存尚有明刻本、清初刻本,以及清鹹豐九年己未(1859)刻本、清光緒五年己卯(1879)掃葉山房刻本、清光緒五年己卯(1879)校經山房刻本、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京都文成堂刻本、清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合肥張氏味古齋刻本、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揚州文富堂刻本、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圖書內建印書局鉛印本、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上新書局石印本、清芥子園刻本漁古山房藏版、1928年江陰寶文堂刻本、1951年廣益書局鉛印本、1954、1955年上海錦章書局鉛印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此外,2007年12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1月、2016年5月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分别将《奇經八脈考》與《瀕湖脈學》合刊出版。

4、校注本

近年來,漸有學者對《奇經八脈考》進行校注研究,出版校注本。如1988年1月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錢遠銘主編的《<奇經八脈考>研究》,1990年2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王羅珍、李鼎校注,李成之審閱的《<奇經八脈考>校注》,2013年8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孫朝宗、孫震編著的《<奇經八脈考>箋注》。(周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