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人修身之道,《禮記·大學》有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
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其譯文大意為:
君子要通過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是非曲直分明。
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
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家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是以,中國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學士們多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畢生之追求!

而近現代中國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們之是以成功成仁,得以在人類曆史的滾滾長河中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修身正己都必不可少!
如何修身養性?
這是個大問題,對于當代人而言,更是個大難題!
諸葛孔明(圖檔來源于網絡)
正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雲:“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是說:君子的行為操守,需以甯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标。
春秋《孟子·滕文公下》中也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是說:人在富貴時,能使自己節制而不揮霍;在貧賤時不要改變自己的意志;在威武時不能做理虧的事,這樣才是大丈夫。
而在春秋《詩經·小雅·小旻》中更是點出了君子修身之難,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意思是說:君子修身講究謹慎,猶如腳踩在薄薄的冰面上,或站在懸崖邊上一樣,時時唯恐失墜。
孟子像(圖檔來源于網絡)
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異,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欲望無處不在!今人修身之難更超以往,我們又該從何說起,從何入門?
簡讀君今天推薦的這套中國人修身養性三大經典讀本:《小窗幽記》、《菜根譚》、《圍爐夜話》,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它們是勸世讀本,措辭優美隽永又淺顯易懂,其中所舉的例子亦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它們融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被視為古典文學裡的典雅大成者,修身養性讀物的上上之選!
……
這些魅力都是其成為傳世經典的重要原因。
一、《菜根譚》(明)洪應明著
“菜根”一詞源自北宋學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其大意是說:一個人隻要能适應清貧艱苦的生活,以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所成就。
明代學者洪應明在見到這句話後便有感而發,就去菜根的意思,定“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為中心思想,寫下了流傳至今、長盛不衰的經典菜根語錄《菜根譚》。,
此書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深入淺出的為什麼我們講述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和哲學,是難得的一本奇書。
談起達觀處事之道,書中說: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甯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其大意是說:我們做人要恪守道德底線,即便在社會上受到冷落,但孤獨寂寞也是一時的;而那些阿谀奉承,依附權勢的人,雖然一時看起來風光無限,但終究為人所不齒,不是民心所向,早晚都會陷入凄涼孤獨的境地。
書中更是妙語連珠,例如: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
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随天外雲卷雲舒。
甯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
甯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君子所包容。
二、《小窗幽記》(明)陸紹珩著
《小窗幽記》為唐代隐逸詩人陸龜蒙後裔——陸紹珩所著。
他曾發願:一願識盡世間好人;二願讀盡世間好書;三願看盡世間好山水。
天啟年間,陸紹珩流落北京,睹世态俗情,胸中塊壘頓生。于是從《史記》《漢書》《唐書》等五十餘部經史子集中,撷取精妙辭句,集結成書,用以自娛。
《小窗幽記》全書分為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绮、豪、法、倩十二卷,共一千五百餘則。内容涉及修身、養性、立言、立德、為學、緻仕、立業、治家等各方面,正合人生十二味,中國人的處世、生活智慧都在其中。
書中文字清雅,格調超拔,論事析理,獨中肯綮,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
細讀之,唇齒輾轉間,有醉意,有古意,有劍意,有俠氣。例如:
一個人成長之路往往充滿荊棘和坎坷,面對困難和逆境,《小窗幽記》告訴我們, “知天地皆逆旅,不必更求順境”,既要正視眼前的困難,又要不安于現狀,有改變困境的信心與決心。隻有這樣才能具備面對層出不窮的變化應付自如的能力。
正所謂“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而真正的達觀之人,他們常常:
處在災禍之中而不憂不懼,
居住福祿之内卻不驕不躁,
知道那幸福與災禍都在于自己一人的所作所為和人生觀如何。
在面臨困難時,應堅持自己的目标。行動的目的越明确,意志表現的水準越高,就能自覺克服前進路上的一切障礙。而目标的實作應既要有利于自己,也要能使他人從中獲益。
三、《圍爐夜話》(清)王永彬著
《圍爐夜話》是清代著名文學品評家王永彬著作的儒家通俗讀物。
王永彬,人稱宜山先生,王氏後人稱其宜山公, 一生經曆了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五個王朝。
他涉獵廣泛,在著述授業之餘,經史諸子書法醫學皆習,尤好吟詩。
其同郡文友王柏心為其撰寫《勅授修職郎宜山王公傳》記載:“公著述外,尤好吟詠,與高安周柳溪、彜陵(夷陵)羅夢生結詩社,号吟壇三友”。
王永彬為人不愛榮華富貴,生性純茂沖遠。
光緒《荊州府志·卷五十七·藝文志》記載:“王永彬,字宜山,歲貢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錫绶耳其名,虛心造訪,永彬鑿坯而遁。”與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論,說到古忠孝義烈之事,則沾襟涕泗不能止。
“鵝毛大雪天,夜深人靜時。紅泥小爐、一壺好茶、半壇清酒,情酣時,意濃處。”
《圍爐夜話》營造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意境吧!
面對複雜的世間,讀一讀這三本經典,回歸自己的内心,懂一點人情世故,才能夠從容自如,在現實生活外,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現在下單,團購優惠價88元,點選下方橫條即可進入購買
三大處世奇書:小窗幽記+菜根譚+圍爐夜話(全3冊) ¥8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