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戰争的起因,按我們通常教科書的說法,頗有疑點。在這場戰争已經過去70年的今天,對曆史的真相,我們有必要結合解密資料,并在自己獨立思維、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判斷。需要說明,探尋真相不僅不會給革命先輩帶來負面影響,反而令人更加欽佩偉人們當時的艱難抉擇,更加贊歎英雄們當年的舍命奮鬥,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和發展來之不易。
——小編導讀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9">一、戰争起源通常說法的疑點</h1>
北韓戰争的起源,在我們小時候,都知道是美帝走狗李承晚首先發動了對北北韓的進攻,北北韓奮起反擊,打過三八線,差點将敵人趕進海裡,後來由于美帝拼湊“聯合國軍”仁川登陸,北北韓人民軍不敵,才向我們求援的。在當年由于曆史時期特殊,資訊不暢,這樣了解北韓戰争是合理的。但現在70年過去,蘇聯已經解體,大批第一手檔案解封,也有很多有識之士整理了這方面的材料。借助于發達的資訊平台,使我們得以了解很多以前不為人知的真相。在這種情況下,對曆史的真相,我們有必要結合解密資料,并在自己獨立思維、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判斷。需要說明,探尋真相不僅不會給革命先輩帶來負面影響,反而令人更加欽佩偉人們當時的艱難抉擇,更加贊歎英雄們當年的舍命奮鬥,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和發展來之不易。
對于戰争的起源,原來教科書的說法如果仔細思量,有很多疑點:
1、1950年6月25日開戰,三天後漢城就被北北韓人民軍攻下了。如果是南北韓先發動的戰争,這戰争準備也太差勁了吧?進攻方結果三天就把首都就丢了?
2、各種回憶錄和書籍中都提及一開戰北北韓就祭出200多輛大殺器T-34坦克。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美國最先投入北韓的部隊——史密斯特遣隊軍官還帶頭用火箭筒打坦克,給部隊示範,消除“坦克恐懼症”,這是美軍作戰中少有的以劣勢裝備作戰的戰例。問題是,北北韓哪來的這玩意兒?這東西還得時刻加油、補充彈藥、機械維修等才能作戰。這是誰給的?誰在保障?北北韓能生産柴油麼?四野身經百戰的北韓師士兵也不會使用坦克吧?要知道我們三年解放戰争中可從沒有使用過一件蘇式武器!抗美援朝前三場戰役也全是日式和美式武器,那都是我軍在解放戰争中從敵人手裡繳獲的!誰給了北北韓這些坦克,誰就是戰争的始作俑者,總不可能他們是打算讓北韓人民用T-34坦克犁地建集體農莊吧?

北韓人民軍在T-34的引導下作戰
3、北韓戰争爆發後,美國立即将北韓問題送出聯合國。聯合國安理會在常任理事國蘇聯連續缺席的情況下先後通過82、83、84号決議,譴責北北韓軍隊對南韓的武裝入侵,并授權美國牽頭,16個國家的軍隊和5個國家的醫療部隊組成聯合國軍,進入北韓半島作戰。這裡我們應該想想,為什麼蘇聯代表會缺席?固然有蘇聯是抗議新中國在聯合國無席位和蘇聯代表上廁所之說等等,但我們稍有理性地思考一下,就知道這些借口是不真實的。現在管理稍微正規一些的企業都不會出現重要會議有主要上司者連續三次缺席的事吧?
4、北韓内戰後期人民軍被打得潰不成軍,金日成向中國求援,我國上司人同史大林協商一緻,決定我們派出地面部隊,蘇聯派出空軍共同參戰。但臨到我們志願軍出動時,史大林卻說“蘇聯空軍還沒有做好準備。”逼得我們不得不在沒有空軍掩護的情況下進行了前三次戰役。什麼叫沒準備好?1945年打完德國,為了搶奪勝利果實,蘇聯可以在一個月内把150萬大軍及重裝備從歐洲調到我國東北,過了5年,幾千人的空軍反而準備不好了?
是以對于北韓戰争爆發的原因,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再替别人洗地,需要從曆史淵源中去尋找原因。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4">二、從沙俄曆史上對出海口持之以恒的追求說起。</h1>
俄羅斯最早是個大公國,位于莫斯科周邊,完完全全的内陸國家。
1、大西洋出海口。
當曆史的腳步步入18世紀,大航海時代已經在歐洲如火如荼,工業革命也在英國初露端倪。此時俄羅斯彼得大帝在位,他野心勃勃而且聰明好學,甚至喬裝成普通人到荷蘭學習造船技術。他敏銳地注意到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對國家未來的意義:工業化意味着全球性的社會化大生産,而全球性社會化大生産又必須有通達的交通運輸做保證。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隻有海運是最便宜和便捷的,海運所需克服的水的阻力遠比陸運的滾動摩擦為小,而且海運還不需要陸運道路巨額的基礎投資。是以俄羅斯要想強盛起來,擁抱大海、擷取出海口是必須的。
彼得大帝,俄羅斯現代化之父
彼得大帝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出海口。經過對當時的歐洲列強瑞典王國曆經21年的“大北方戰争”,終于獲得了俄羅斯的第一個出海口——聖彼得堡(普希金稱其為“面向西方的視窗”),并把首都遷至此處。俄羅斯從此稱霸波羅的海,并由此可以進入大西洋。毛熊終于從一個純粹的内陸國成為了一個濱海國家,由此被歐洲國家承認為列強之一。而瑞典則被踢出歐洲列強行列。
2、黑海出海口。
彼得大帝和他的繼任者,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女性唯一稱大帝者)、以及亞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亞曆山大二世,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直至偉大導師列甯,都不是善茬,都在繼續俄國野心勃勃的擴張線路——南下尋找黑海出海口,并進而試圖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這樣就可以進入地中海了。
聖彼得堡的葉卡捷琳娜大帝紀念碑。
為此先後進行了十次俄土戰争(如果加上一戰和土耳其幹涉蘇聯一共有12次),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嚴重削弱了奧斯曼土耳其這個“西亞病夫”,使其從最後一個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淪落為一個二流國家。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畫作,1904年。俄國對搶來的出海口的要塞防衛有股不要命的勁,旅順要塞也是。
不過此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和歐洲霸主法蘭西已經注意到俄羅斯的野心,聯手扶持奧斯曼土耳其對抗俄國,使得俄國的擴張未能延伸到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熊俄被封堵于黑海,隻能望地中海興歎。
3、太平洋出海口。
亞曆山大二世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間,繼續擴張之路,這次的重點是東方,試圖尋找太平洋的出海口。經過多次對滿清帝國的戰争以及各種不平等條約,終于獲得了第一個太平洋上的出海口——海參崴,毛子起名叫“符拉迪奧斯托克”,意為“征服東方”,其意昭然!
現在的海參崴,我們心中永遠的痛
因為西伯利亞太大,交通不便,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還在當皇太子時,就主持修建了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鐵路全長9288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線,花費了俄羅斯巨額的資金,将莫斯科與海參崴(本文中将繼續稱呼這個名字)連接配接起來,熊俄成為了一個有着東臨太平洋、西接大西洋、南達黑海,有三個方向出海口的世界性大國。
西伯利亞大鐵路示意圖
1904年俄羅斯三面臨海時期疆域圖
借助甲午戰争後援助滿清對抗日本的三國幹涉還遼(遏制日本獨吞遼東)良機,尼古拉二世于加冕日同李鴻章簽訂了《中俄密約》,通過各種手段,篡奪了築路權,使得西伯利亞鐵路可以從滿洲裡取道中國東三省境内直達綏芬河,不必在黑龍江北岸餓國領土内繞一個大彎。面對甲午戰争的慘敗,李鴻章無力反抗,唯一争取到的顔面是堅持該鐵路線必須命名為東清鐵路,意即“大清東省鐵路”。意思是就算金蓮生下孩子,也必須姓武!可見弱國無外交啊!
但海參崴有着天然的缺陷,其冰凍期幾乎長達半年。是以尼古拉二世又開始了不懈的追求——太平洋上的不凍港,這次的目标是旅大。俄羅斯又逼迫滿清政府于1898年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和《旅大租地續約》,強租了旅順和大連,并獲得了從哈爾濱到旅順口的鐵路修築權。熊俄終于獲得了太平洋上的不凍港——旅大,以及從這裡可以直達莫斯科的鐵路線——先後有東清鐵路、中東鐵路、南滿鐵路、中長鐵路等不同稱謂。
熊俄胃口遠不止這些,看着“東亞病夫”大清帝國和“西亞病夫”奧斯曼土耳其一個慫包樣,俄羅斯又利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悍然出動17萬大軍侵占東北全境,并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事件,将當地數萬名無辜的中國百姓全數屠殺(這也是熊俄有效占領一地防止日後再有争端的一貫做法),史稱“庚子俄難”。
海蘭泡慘案畫作
大清被輪番蹂躏,别說反抗了,掙紮都無力。但誰都不希望熊俄太強大,于是另一個強盜日本在英法支援下出面遏制俄羅斯對太平洋的擴張,結果是在1905年爆發了日俄戰争。日本在陸地上經屍山血海的争奪後攻下了旅順要塞,将殘餘的俄太平洋艦隊打靶一樣全數轟沉在港内;在海上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改編的增援艦隊繞過大半個地球到達亞洲後,卻在對馬海峽遭到日本海軍伏擊,俄艦隊慘敗,幾乎被全滅,而日本僅損失三艘魚雷艇。俄羅斯海軍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世界三流海軍。不過俄羅斯利用西伯利亞大鐵路運輸物資和人員,積攢了足夠的力量,勉強保住了北滿。
對馬海戰示意圖
不僅如此,戰争的慘敗導緻國内沖突激增,次年即爆發了第一次革命,這次革命被列甯稱為十月革命的“總演習”。經過一系列革命黨人前赴後繼的鬥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加持,1917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包括其皇後、四個公主、一個皇儲、以及傭人、司機、花匠等共11人,未經審判即被偉大導師下令槍殺在葉卡捷琳堡的一個地下室裡。(因為四位公主們在内衣裡隐藏了大量的珠寶,擋住了槍彈,行刑人員又用刺刀繼續補刀和搜查珠寶,這樣恐怖的行刑過程持續了大約半個小時。)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照,後被偉大導師下令滅門。
日俄戰争的慘敗後,沙俄丢掉了已經獲得的太平洋不凍港以及連接配接港口的中東鐵路,退守北滿地區。這場戰争最終還導緻了沙皇俄國的崩潰和末代沙皇家族的滅門。
說說北韓戰争(—)戰争階段劃分、戰争結果論述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