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自古以來就是富與貴的象征。史書中甚至屢屢提到西漢“多金”,從海昏侯200餘斤的最高記錄就可窺一斑。
漢朝通行的金分為三個等級,一等是黃金,二等白金,三等赤金,唯有一等才是我們所熟知的華光璀璨的金。金伴随中國這一古老的國度走到今天,仍有不少擁趸,它既是一種相對穩定可通行各國的特殊通貨,還是首飾中不可忽略的一抹燦色。

西漢初 馬蹄金 南京博物院藏
在古老的中國,匠人們用一雙巧手把金變成了手中工藝品的原材料,留下了精美絕倫的八大金工工藝,分别是鎏金、花絲鑲嵌、錘鍱、金銀錯、掐絲、炸珠、錾花和累絲。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傳統八大金工藝,看看八仙過海,顯何神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5">鎏 金</h1>
鎏金工藝,近代也稱“火鍍金”,是最為常見的金工藝之一。這一工藝是将金熔于水銀之中,形成金汞劑。然後把這種金汞劑塗在金屬器物的表面,再加熱使水銀蒸發,金泥中剩下的金就附着于器表之上了。
從發掘器物可知,鎏金工藝在春秋戰國時已經出現,漢代時已經成為金工必備技能,名為“金塗”,《漢書》中便有記載說宮殿的髹漆使用了鎏金技法。
西漢 鎏金對獸形銅飾 河北博物館藏
不過關于金汞劑的記載最早則是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這金汞劑是輔助修丹所用。鎏金真正作為一種技法被記載,則是在《本草綱目》中引用的梁代陶弘景的話:“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
唐時仍有金塗之名,但也另有名稱為【鍍金】,其位居《唐六典》的十四種金工之一,《唐摭言·沖突》還直接點破:"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鎏金這一說法實則是後代才有的。
鎏金在器物中應用頗廣,各種金屬器具皆靠鎏金降低成本,同時亦能擁有和黃金一般的煌煌之光。亦可結合碑刻、建築等,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正是鎏金所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6">花絲鑲嵌</h1>
花絲鑲嵌即“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又叫細金工藝,它是一門傳承久遠的傳統手工技藝,其貴重難比,主要用于制作皇家需要的器物。
花絲即以金為原料,采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制成細絲,細金工藝的名稱正源于此。鑲嵌則是用挫、锼、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把金薄片捶打成型,做成托和爪子型的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這一技法源于戰國時期的金銀錯和、唐代的金銀平脫,在明代達到巅峰階段,清代更是走向了專業化生産,明清兩代的花絲鑲嵌金器極盡奇巧細緻,佳作多不勝數。
現今存留于世的最著名的花絲鑲嵌制品,非明代萬曆皇帝的金翼善皇冠莫屬。這頂金冠是由0.2毫米的細金絲編織而成,其上又加各種金飾,其薄如輕紗,整個金冠僅重826克,一個接頭也無,精妙絕倫,令人叫絕。
明 萬曆皇帝金絲翼善冠 明定陵出土
花絲鑲嵌這一技法的應用範圍甚廣,從盒、瓶、花插等實用器,到專用于陳設欣賞的各式擺件,再到日常穿戴所用飾件,都能看到匠人花絲鑲嵌工藝的精妙奇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7">錘 鍱</h1>
錘鍱(yè),錘,是錘打、鍛打;鍱,是将金屬捶打成薄片。這種技法實際上就是一種在模型内用錘敲打金塊,使之延伸展開呈片狀,再按要求造成各種器形和紋飾的技法。
這種技法利用了黃金極好的延展性,即在外力作用下能被碾壓成薄片或延伸成細絲卻不斷裂的特點。一般來說,凡隐起的器物和紋飾圖案,都是經過錘鍱制成的。
西漢 杏形金飾片南越王墓出土
錘鍱是古代西方常用的一種金屬加工技法,在我國或早至商周時期,不過真正的發展還是在西漢以後,尤其是在金銀器的黃金年代——唐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準。如今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還屢屢見到錘鍱技術的身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8">金 銀 錯</h1>
金銀錯亦稱錯金銀,最早始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但春秋時才興盛起來,戰國兩漢時期更是大量出現,這一技法應用于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等,通常僅作裝飾。
“錯”這一字何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錯”是“金塗”,清代著名文字訓诂學家段玉裁注釋:“錯,又作措,謂以金措其上也。”
西漢 錯金銀十八面骰子 觀複博物館藏
這一工藝實際上就是先在銅器表面預做出淺凹的紋飾或字形等,通常是在母範上預刻,然後在鑄成後再進一步錾刻淺槽,這一步又被稱為刻镂或摟金。
然後在凹槽内嵌入細薄的金銀片或金銀絲,再用錯石打磨使器表更為光亮,使嵌合更為自然平滑。然後器表就會呈現金銀和銅的兩種光澤,通過映襯來展現各種色彩的圖案與銘文。
銀錯金壽字火碗 故宮博物院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9">掐 絲</h1>
掐絲這種技法是我們常聽到的,它常和“琺琅”一詞相連,銅胎掐絲琺琅即先用銅絲做線條在銅胎上捏出各種花紋,再将五彩琺琅點填其内的一種技法。
單獨的掐絲工藝亦差不多,不過使用的是各種金屬細絲,這種金屬細絲極為柔軟,既薄又細,還富有韌性。工匠用鑷子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再用白芨或漿糊等粘焊在器物上,就叫掐絲。這種工藝的運用範圍很廣,除了我們熟悉的銅器之外,還可以在寶石、金銀器具上運用。
東漢 掐絲鑲嵌金羊群 定州博物館藏
掐絲技術起源于古波斯(今伊朗),因起源較早,五、六世紀時已比較成熟。後來又傳到阿拉伯、東羅馬帝國等地,遼時已經傳入中國。
不過真正的發展還是在明代景泰年間,因多采用藍色基調而稱之為景泰藍,亦有有淺綠、深綠、白等等色調。
明中期 景泰款掐絲琺琅獅戲球紋藏草瓶 故宮博物院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0">炸 珠</h1>
炸珠這一技法頗為有趣,技法也頗多,粗分共四種,分别是滴水法、炭灰法和吹珠法。
滴水法是把滾燙的黃金溶液滴到溫水中,溶液因為降溫而逐漸凝固,就形成了金珠,不過這樣做出來的金珠大小随意,形狀也多呈水滴狀。
炭灰法還可細分成三種,分别是将熔化的黃金滴到炭灰裡;又或是把天然的金砂加熱然後放在盛滿炭灰的鍋内;再或是把金子先打造成薄片,切碎,再放在炭灰中加熱,加熱的同時要旋轉器皿,冷凝的金珠就會在翻滾下變成圓形,也就能得到“金粟”。
吹珠法則是将金銀制成細絲,把一端燒熱熔化然後吹落,或者不吹落直接附着在金銀細絲上留作他用,這一技法主要盛行于唐朝。
把得到的金粟密布于金屬胚上燒焊接合,就能成為器表的一種裝飾紋理,這種紋理被稱為“聯珠紋”或“魚卵紋”,其渾圓立體,飽滿生動。
東漢 掐絲鑲嵌金辟邪 定州博物館藏
燒焊接合金粟這一步十分考驗工匠對溫度的把握,稍有不慎金粟便會化為溶液,甚至使金器本身出現橘皮紋理。
這一技藝不獨中國所有,聯珠紋正是薩珊波斯文化(今伊朗)的代表紋樣,公元一世紀時印度也已經廣泛使用了這一工藝,還傳承至今,使其成為珠寶上的點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1">錾 花</h1>
錾花是一種“隔山打牛”的技法,工匠用小錘敲擊各種大小、紋理不同的錾子,錾子則在金屬表面留下錾痕,以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簡單的或僅為線條,複雜的甚至能以此作畫來裝飾器物。
這種工藝獨特在它能不加任何材料,也不做溫度變化,更不做重量增減,就使單一的金屬表面産生多層次的、變幻的立體效果。
北宋 錾花金棺 定州博物館藏
這一工藝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唐時已成特色,至今仍被沿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2">累 絲</h1>
累絲又名“花作”或“花紋”,是有記錄可查的最早的珠寶制造技術工藝之一,也是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
這一技法與花絲相似,即将金銀拉成絲,然後将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于器物之上,累絲通常可在細部看到相同組織的金絲。
清 金累絲鑲珠石香囊 故宮博物院藏
累絲一道,立體作品制作最難,須事先經“堆灰”的手續。所謂“堆灰”,即把炭研成細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調和作為塑膠,塑成人物或走獸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後再在上面進行累絲,用焊藥焊連,之後置于火中把裡面的炭模燒毀,就成就了立體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藝術品,最為精妙者甚至能以此技法做成鳳凰、寶塔。
清 金累絲嵌珠寶塔 故宮博物院藏
《紅樓夢》七十三回的題目“癡丫頭誤拾繡春囊 懦小姐不問累金鳳”中,迎春丢失的累金鳳正是一個攢珠累絲金鳳,府中僅有迎春、探春、惜春三位小姐擁有這個金鳳,可見其貴重。
明 立鳳金簪 江西南城益莊王夫婦墓出土
其實古人對金的運用遠遠不止這八種,我們所熟悉的還有在器表貼金箔的貼金、捶打金箔或金絲附着于器表網格細線中的鋄(jiǎn)金,用金粉調和塗料裝飾器表或撰寫經文的泥金,更甚至于«唐六典»中提及的銷金、拍金、織金、砑金、披金、镂金、撚金、戗金、圈金、嵌金、裹金等等。
但無論是簡還是繁,是小還是大,多不勝數的金工工藝使我們看到了金這一種金屬的無限可能,基于此的加法更使我們看到了金屬器具的無限可能——亭台樓閣,龍鳳瑞象,皆披上金光。
明 樓閣金簪 江西南城益莊王夫婦墓出土
以金屬,成惟妙萬物;山河萬象,目遇之而成,手作之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