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語中的"攴"字

“攴”,是漢字部首之一。讀“pū”。和“飛蛾撲火”裡的‘撲“字同音。

在甲骨文中,“攴” 寫成這樣:

漢語中的"攴"字

甲骨文“攴”字

“攴”的甲骨文字形,描摹的是一隻手拿着某種器械在做着敲擊的動作 。手裡的器械具體是什麼東西?有的人說是權杖,有人說是戒尺,也有的人說是棍棒或者鞭子,最有意思的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古代的一種擊打式農具,類似今天的“連枷”。

《說文解字》中說:

“攴,小擊也。從又、蔔聲。”

意思是說:“攴”字的字義是“輕輕地敲擊”。以“又”為形旁(“又”是“手”的意思),以“蔔”為聲旁。許慎把 “攴” 解釋為形聲字。

“攴”在字典中,還有一種釋義:古同“撲”,戒尺。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中說:

“ ( 攴 )從 又蔔聲 , 又者 , 手也 。《經 典》隸變作 ‘ 撲 ’ , ‘又 ’ 變為 手 , 蔔聲 不 改 , 蓋 漢 石 經之體 。 ”

段玉裁認為,“ 撲 ”就是 “攴”字變化而來的 。把“又”字改寫為提手旁(扌)。

在篆文中,“攴”寫成這樣:

漢語中的"攴"字

篆文“攴”字

篆文“攴”字的字形,和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楷書“攴”字的字形已經很接近了。隻是在篆文“攴”字中,還能清楚的看到下部分的“手”字字形。

我在“你也許不知道,這些漢字都和‘手’有關系”這篇文章裡講過,“又”字的字形一般表示“右手”的意思。

漢語中的"攴"字

“左”和“右”字形的演化

我們今天很少看到有單獨使用“攴”這個字的。而“攴”作為一個構字部件,又和許多的部件,合成了許多新字。

在現代漢字中,“攴”組合在其他字裡邊,大多寫成“攵”(反文旁),隻有極少數字保留着“攴”的寫法。

以“攴”字為部首的字,一般都和手部的動作有關 , 如 “敲、 敗、敝、收、攻、改、放 、教 、敗、牧” 等等。

在極少數保留着“攴”字旁的漢字中,我們熟悉的、常用到的,隻有一個“敲”字。

楷書“敲”字的字形非常的清晰,左右結構,左“高”右“攴”。“攴”表示“手持器械敲擊”。“高”在“敲”字中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城樓、城牆。在甲骨文中,“高”字這樣寫:

漢語中的"攴"字

甲骨文“高”字

“高”是一個象形字,描繪的是一座高高的城樓的樣子,這個字形把城門、城牆、城堞、城樓的尖頂都勾畫的清清楚楚。

“高”(城樓)+“攴”(持械敲擊),表示:城牆上的士兵,手持器械,從上往下敲擊攀爬城牆的敵人。

在“敲”字中,士兵手中所持的器械具體是什麼東西?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不妨來開開腦洞。

墨子以防守著稱,學過《公輸》這篇課文的同學都知道,“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在《墨子》一書中,他對防守兵械的規格和配置作過詳細的論述。

《墨子·備城門》記載:

“二步置連挺、長斧、長椎各一物,槍二十枚。”

意思是說,守城防禦前要準備好連挺、長斧、長椎、槍等器械,以便禦敵。上面這些兵器裡,其中隻有“連挺”屬于擊打式兵器。“連挺”是用鐵索将一長一短兩根木棒串聯起來制成的兵器。宋朝又叫作“鐵鍊夾棒”。因為它的形狀像農家用來打谷脫的連枷,是以俗稱“連枷棍”。

漢語中的"攴"字

連枷棍,古稱連挺或連梃

《墨子·備蛾傳》記載:

“當敵人附借雲梯、密集如蟻,緣城牆而上時,用火燒之,用連筵擊之。”

“連筵‘,應該就是“連挺”。

杜佑在《通典》中寫守城拒敵的方法:

“連挺,如打禾連枷狀,打女牆外上城敵人。”

敵軍攻城,密密麻麻的像螞蟻一樣湧來,當他們借助雲梯攀爬城牆時,先用火燒;當殘餘的敵人攀爬到女牆時,再用連挺擊打敵人頭部。守城的士兵居高臨下,用連挺俯擊爆頭,玩過雙節棍的朋友完全能想象出它的殺傷力。

或許我們還會想到打地鼠的畫面,但相比與打地鼠的歡樂,“敲”字所要傳達的意義則要血腥得多。

《說文解字》說,“敲,擊頭也。” 簡潔、利落、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