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
10月7日傍晚,國慶假期最後一天,焦作市山陽區甯郭鎮石莊村,天空下着下着雨,合着秋風,顯得格外涼,石巧雲正和家人穿着雨褲,在齊腰深水的玉米地裡,深一腳淺一腳的掰玉米。
石巧雲已經和家人在水裡連續兩星期在水裡搶收玉米了,她還有近20畝地泡在水裡的玉米沒有收。她說5口人,一天也就能收1畝2分地,如不受災,像往年,用機械收一畝地最多20分鐘,今年7月以來持續強降雨,莊稼雖然沒有絕收,但減産非常厲害,更難的是收玉米。
搶收
自7月以來,受強降雨影響,蓄滞洪區經曆了多次行洪、蓄洪和連續降雨的疊加影響,衛河共渠、沁河和賈魯河兩岸部分地區(新鄉、鶴壁、安陽、焦作、周口的部分縣區)除了莊稼絕收以外,還有部分田地減産,直到收獲時,地裡還有最高水位1.5米不等的水,随處可見老鄉們穿着雨褲在滿是水的田地裡,他們與天氣與時間賽跑,奮力搶收受災的玉米和花生等農作物,做到顆粒歸倉。
齊心協力
10月2日,沁陽市柏香鎮肖寺村的農民李建中,正扛着一袋玉米趟着水從玉米地裡奮力走向地頭,他說:“自己親手種的莊稼成熟了,雖然受災減産了,再難也不能讓它打水漂”。
重擔
像李建中一樣的農民還有很多,他們正積極與澇災作鬥争,在水中搶收秋糧。受災地區的老鄉克服重重困難,用無窮智慧保證糧食安全,力争顆粒歸倉。農民堅強的保衛糧食意志與精神,在中原大地演繹出生動感人的秋收故事。
責任
新鄉、鶴壁、安陽、焦作、周口的部分受災縣區政府與農民協力同心戰災害,組織疏通溝渠、搶排田間積水,為秋作物适時收獲創造條件,為農機盡快進地作業争取時間。與此同時,各地相繼開展糧食機收“減損”行動,大力推廣玉米機械化籽粒收獲和花生機械化收獲,增加烘幹機械,開展烘幹作業,防止黴變,保證糧食顆粒歸倉。
河南法制報記者 王富曉 發自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