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倪超英 圖 周文福
“8月捉、9月養、10月鬥”……每年的這三個月,天熱蟋蟀更熱,蟋蟀之熱帶來了夏天的樂趣。
今年8月1日,上海靈石路1539号聚奇城三樓,2020上海聚奇城蟋蟀文化節揭幕,文化節将一直持續到10月20日。

上海聚奇城蟋蟀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了10屆,進入第11屆蟋蟀文化節的聚奇城,整個三樓地攤區将成為蟋蟀樂園,來自全國有名的十餘個蟋蟀産地将如約而來,他們是山東的甯陽、甯津、樂陵、梁山、臨沂、汶上、聊城等地,河北的滄洲、保定、薊縣、泊頭等地區以及河南的新鄉、華縣等,北京、蘇州、天津、上海等地的蟋蟀玩家也不示弱,攜好貨而來,這些蟋蟀品種多、品相好,深受玩蟲者的青睐。
據介紹,鬥蟋蟀之風盛于唐朝,宋朝達到巅峰。河北、河南、安徽等地的蟋蟀,尤其是山東甯津、甯陽一帶為代表的“魯蟲”…
已成為目前的主流,在國内流傳甚廣,上萬個蟋蟀圈内的玩家個個成精。作為引導“雅玩”的蟋蟀文化節,目前已形成了品牌,在全國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關于蟋蟀
蟋蟀為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将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竈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曆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包括 17 個化石屬),約 4649 種(亞種)(包括 50 個化石種)。該科昆蟲體長大于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于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胫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産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闆狀。
關于鬥蟋蟀
鬥蟋蟀是漢族民間搏戲之一,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但這種休閑方式很殘酷。鬥蟋僅有雄性,它們為保衛自己的領地或争奪配偶權而互相撕咬。二蟲鏖戰,戰敗方或是逃之夭夭或是退出争鬥,倒是鮮有“戰死沙場”的情況。鬥蟋蟀亦稱“秋興”、“鬥促織 ”、“鬥蛐蛐”。用蟋蟀相鬥取樂的娛樂活動,流行于全國多數地區。每年秋末舉行。鬥蟋的壽命僅為百日左右,這就将鬥蟋蟀的季節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漢字中,“秋”這個字正是蟋蟀的象形。
中國蟋蟀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于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遊。真正的蟋蟀名産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甯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甯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甯津蟋蟀還有北方幹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鬥性、耐力、兇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是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甯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曆史上甯津蟋蟀為曆代帝王鬥蟋蟀的進貢名産地,曆史上才有甯津蟋蟀鬥慈禧的漢族民間故事傳說。
著名詩人陸遊有詩:
蓬蒿門巷絕經過,
清夜何人與晤歌?
蟋蟀獨知秋令早,
芭蕉正得雨聲多。
傳家産業遺書富,
玩世神通醉臉酡。
如許癡頑君會否?
一毫不遣損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