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晨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月31日稱,參加20國集團(G20)峰會的各國上司人已經達成協定,承諾采取“有意義和有效”的措施以實作将“全球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的目标。為何要強調這看似不起眼的“1.5攝氏度”?全球升溫超過這個限制到底意味着什麼?
CNN稱,1.5攝氏度是2015年《巴黎協定》确立的标準。根據《巴黎協定》規定,締約國應把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水準高出2攝氏度之内,并努力限制在高1.5攝氏度。報道稱,自從人類社會開始工業革命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猛增,導緻全球溫度快速增加。以工業革命前的水準為基準,“如今地球的平均氣溫已經變暖了約1.3攝氏度,非常接近1.5攝氏度的臨界升溫門檻值”,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可能導緻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
科學家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水準”定義為工業革命前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約為0.028%(280ppm),随着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如今這個數值已經增加到410ppm。“按照目前的化石燃料消耗速度,我們将在短短幾十年内達到工業化前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兩倍”。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由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緻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全球氣溫升高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顯示,300萬年以來地球整體升溫都沒有超過2.5攝氏度,但按照如今的趨勢,到2100年全球氣溫将比工業化前的水準高出3-5攝氏度,這将導緻“災難性的後果”。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也制作了全球氣溫升幅對氣候影響的專題報告,列舉了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
該報告顯示,全球變暖帶來的首要影響就是海冰以及格陵蘭島、南極大陸的冰蓋加速融化。統計資料顯示,如今每過十年,全球冰蓋面積就減少約13%。這種負面影響已經在阿拉斯加等地表現出來,導緻大批魚類和其他動物死亡,沿海地區洪水頻發。伴随着大量冰川融水注入海洋,全球海平面顯著上升。如果将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全球海平面将上升26-77厘米,比全球變暖2攝氏度導緻的海平面上升要低約10厘米。這意味着有多達1000萬人将免于遭受海水入侵、洪水和基礎設施受損等相關影響。2009年簽署的《哥本哈根協定》曾确立了全球升溫2攝氏度的控制目标。但很多島國認為,控制升溫2攝氏度的目标不足以避免他們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的風險。
同時,全球變暖還對自然界生态造成嚴重影響。報告稱,如果全球升溫1.5攝氏度,在接受研究的10.5萬個物種中,約6%的昆蟲、8%的植物和4%的脊椎動物将失去适宜的生存環境,如果全球升溫2度,相應受影響的則包括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脊椎動物。由此帶來的氣候變化還将導緻高緯度苔原和北方森林退化,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緻使海洋酸化,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發育乃至生存,進而威脅到從藻類到魚類的龐大生物種群。
此外,全球升溫還将導緻熱浪和幹旱等極端事件頻發甚至是同時發生。更高的溫度将帶來更多的蟲媒疾病和瘧疾、腹瀉、熱應激、心髒缺陷和營養不良等病例。不斷上升的二氧化碳含量對水稻等作物的營養價值産生負面影響,氣候危機降低了作物産量,影響全球糧食供應。由于蜜蜂和蝴蝶等昆蟲因為氣候危機而大幅減少,意味着依賴它們傳播花粉的作物也面臨危機。
該報告總結說,應設法将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因為這微小的落差對于部分地區來說是決定生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