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油價已經跌至20美元每桶,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态勢加劇,中國國際能源合作短期問題凸顯,長期風險不斷積聚。目前國際主要關注點集中在能源工程項目複工的及時性、能源産業鍊的穩定性以及能源投資的持續性三方面。如何客觀、全面看待在能源領域面臨的這三個挑戰?
首先,疫情在全球暴發後,目前已有超過50個國家停飛航班,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采取入境管制措施,這其中就涉及一些中國能源合作項目。勞工節後無法按時返工、物資供應中斷、武漢樞紐作用停滞等問題造成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的能源重點項目叫停。特别是光伏等建設周期較短的項目,工程延誤導緻違約等風險上升。
目前,各中資企業國内外物資協調、調配兄弟機關海外人員、啟動當地招聘,項目所在國家陸續宣布延遲傳遞期限,加之煤電項目建設周期長、容錯空間大等因素,突發危機暫時得到了緩解。巴基斯坦拉合爾橙線、高棉雙燃料電廠等大型項目有序推進,部分企業還在疫情期間拓展了新市場。是以,從整體看這些能源工程合作項目短期仍在可控範圍内。然而,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勢嚴峻,暴發疫情國家一旦采取更加嚴格的管控措施,引發更長時間、更大範圍的停工,将會帶來新的問題和不确定性,相關中資企業應早做預案。
其次,盡管能源供應風險依然存在,但能源裝備産業鍊優勢地位依然穩固。疫情初期,以太陽能電池元件為代表的能源裝置價格發生震蕩,并逐漸影響到上遊制造商、下遊安裝商和營運商。2月10日起,國内能源裝置供應商、零部件制造商、能源裝置出口商陸續恢複生産營運。截至目前,世衛組織暫未對來自中國的貨物發出警告,合作對象中也尚無國家禁止中國能源商品進出口,疫情對能源裝置供應的影響比較有限。彭博社預測疫情對全年光伏元件生産所造成的影響不超過5%,但仍需謹防能源裝備需求下降所帶來的庫存積壓風險。
受此次疫情影響,國際社會提出建立彈性多元産業模式,用“分布式多國供應鍊來取代單一式中國供應鍊”的聲音逐漸浮現。日本三菱、東芝等公司已着手把印度、泰國發展為新中心,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對跨國能源企業來說,重置能源裝備供應鍊的成本高,涉及到關稅、物流、配套服務、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等多個領域,2019年我國多晶矽産能占全球的比重約70%,風電裝備占比接近50%,是以大規模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并不現實。
再次,全球能源需求預期收窄,沖擊能源投資流動。在疫情沖擊下,以油氣為代表的能源品種遭受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沖擊,全球證券市場持續低迷。以2017-2019年的資料來看,第一季度能源進出口是低于其他3個季度的,中資企業合作的能源投資與貿易目前基本保持平穩狀态,但能源投資的新常态、新動向需要重點關注。
能源投資放緩将引發連鎖反應。目前,國際投資機構普遍看好未來經濟走向,摩根大通最新報告認為,受此次疫情影響,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經濟與投資增速将放緩,第二、三季度将逐漸回升。美國能源部長宣稱病毒的邊際性影響暫時沒有影響全球能源市場。但是,随着疫情在全球越來越多國家擴散,能源投資下滑趨勢将導緻各能源企業特别是中小型企業縮減投資預算、銀行提高貸款難度、投資收益降低等一系列問題。
清潔能源投資有望成為新焦點,推動能源投資“逆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和歐洲國家加大了對低碳、節能、高效的清潔能源投資。在經濟低迷期加大對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短期内不僅可以保障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而且可以有效應對能源投資衰退、刺激能源經濟複蘇。
面對複雜多元的能源局勢,中資企業能源合作如何撥開迷霧?
一是妥善調整能源産業鍊布局與新形勢相接軌。針對企業類型、能源品種、技術特點、資金規模和業務模式等軟性要素,推出差異化、梯次化能源産業政策。并且進一步優化國際合作能源市場的布局,對相關能源重點市場實行一國一策。此外,能源産業鍊要向智能化、無人化和非接觸化邁進,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力量,提供高品質能源服務,拉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進而確定我國在全球能源産業鍊中的優勢地位。
二是刺激國際能源投資與消費,尋找能源新增長點。推廣能源+金融合作模式,推進金融行業在國際能源項目中的參與深度,幫助能源企業克服困難,緩解資金鍊壓力,釋放活力。充分發揮中小型能源企業的靈活性優勢,不僅要帶動中小型能源企業“走出去”,更要助其在海外新市場“生根開花”。
三是充分利用已有能源國際合作平台,落地能源大項目,擴大積極因素。2019年中國提出并成立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夥伴關系,這是我國首次建立的能源國際合作機制,現有30個國家加入,緻力于解決成員國的能源發展問題。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該平台的潛力,以成員國能源主管部門做支撐,拓展、落地國家間的大型能源項目,實作生産要素的跨國流動。另一方面,借助該平台的優勢,及時回應各國關切,纾解疑慮,制定沿線發展長期計劃,樹立信心。(作者分别是國際能源署中國聯絡辦公室項目官員,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國際合作處副處長)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