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更新的《脫口秀大會》,龐博聊了自己和妻子的七年婚姻故事。
演出的最後,他說道:我覺得婚姻并不可怕。
有些出乎意料的,場上結了婚的、沒結婚的、結過婚又離婚的領笑員,紛紛為龐博爆了燈。

提到拍燈原因,大張偉說了這樣一段話:
“感覺現在咱們特别怕交男朋友、女朋友,不要怕,還是勇敢擁抱愛。”
“勇敢擁抱愛”,聽起來似乎不難。
可微網誌廣場上的網友們,卻好像對這句話有着一肚子的苦水要吐。
為什麼我們會生成這種既渴望愛情,又拒絕戀愛的狀态?它源于何處,我們又該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感呢?
來看今天的文章。
(前方預警:我們尊重并支援每一種人生選擇。本文所描述的是一類人群的生活狀态,并不是在評判其優劣,更不是在定性某一種情感生活範本。請各位客觀對待。)
這幾年,我越來越發現這樣一種現象:
許多人一邊說着戀愛好可怕,不願再愛,一邊又會邊吃着甜甜戀愛故事的狗糧,嚷嚷着“酸雞竟是我自己”。
當被問到為什麼戀愛“可怕”時,ta們也會給出自己的原因:恐婚、恐男、怕被渣、怕麻煩……
有社交恐懼的人會盡量躲避交際,有選擇恐懼的人會盡量避免作決策。那麼,那些恐懼愛的人呢?
以下是三種常見的戀愛恐懼者類型,以及ta們的對應表現。來看看在ta們之中,有你的一份嗎?
看到這裡,我們或許也就可以明确一件事:
沒有人會對幸福快樂的戀情心生恐懼。前面我們所提到的種種理由,恐怕隻說了一半。
真正讓我們懼怕的,是(不幸的)婚姻,是(會傷害自己的)異性,是(戀愛後不确定的)生活狀态,是選擇去愛之後,可能發生的痛苦、失望和傷害。
在搜集這篇文章的相關資料時,我也聽到了另一種聲音——
許多“過來人”會對那些恐懼愛情的人說:你這樣不過就是經曆得太少,看開點就行了,大家都是這樣的,自然而然地就好了。
如果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想法,你可能陷入了關于“恐懼愛”的迷思中。
即便你身處在一段關系中,你也可能是一名戀愛恐懼者。
這是因為,戀愛恐懼者的内心一方面十分渴望獲得一段長久穩定的戀情,另一方面又不認為自己能夠獲得這樣的關系。是以,ta們可能有着相當豐富的戀愛經曆——反正和誰在一起都一樣。
當發現這段關系并未如ta們的願時,就會覺得這段關系又一次印證了自己的預期,最終讓這段戀愛關系難以穩定而持久地維持下去。
成人戀情關系中的依戀類型理論,由Hazan 和 Shaver在1987年提出;而戀愛恐懼則并不屬于學術概念。
一個人屬于哪一種依戀類型,需要通過專業的測試,以及根據“回避親密”和“焦慮被棄”的特質來綜合判定。是以,不能斷定一個“恐懼愛的人”就一定是一名“恐懼型依戀者”。
恐懼愛的人們并非不相信真愛,隻是很難去主動、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願望。當ta們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ta們又會覺得:對方不是自己的“命中注定”。
事實是,尋找對方的“缺點”,其實是ta們用來逃避更嚴肅、深入的關系的政策 。從這一角度來看,對愛心生恐懼的人,同時也是比起常人更加渴求真愛的一群人。
需要注意的是:“恐懼愛”也不應當作為一個人在關系中遲遲不願作出承諾,或做出讓他人不适的不恰當行為的借口。
而如果你察覺到,自己實則不是在恐懼愛情,而是從根本上無法喜歡上他人,那麼你可能需要從其他方向來找找緣由——比如無性戀(Aces)
當然啦,沒有人會喜歡在感情中經曆傷痛。既然這樣,我們要如何恰到好處地裝備自己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如讓我們嘗試了解這些恐懼的根源。或許你會驚訝地發現,你所懼怕的痛苦、失望、傷害産生的緣由,其實都指向同一個答案。
無論我們對愛的恐懼隸屬于以上的哪種分類,我們之是以對真正的愛心生懼意,憂慮的無外乎兩個問題:
◦ Question 1 ◦
道理我都懂,可是戀愛的時候,我就會整天想着:完全被ta牽着走怎麼辦?分開了怎麼辦?在感情裡受傷怎麼辦?為什麼陷入愛情之後,我就要變得這麼脆弱呢?
◦ Answer 1 ◦
墜入愛河之後,人就會變得脆弱嗎?
嗯……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與浪漫的激情不同,“愛”本身便包含了妥協,甚至犧牲,也包含了對單身時個人習慣的颠覆——
事實上,在任何情境下,我們都不能隻選擇快樂,而完全避開困難和痛苦。人生的苦和樂本就是如影随形,互相映照的。正是痛苦成就了歡樂。
◦ Question 2 ◦
道理我都懂,可是我過往的感情經曆實在不怎麼妙,我也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和能力去愛一個人。這樣的我,要怎麼才能進入一段真正的戀情呢?
◦ Answer 2 ◦
有時候,我們在新的親密關系面前掉頭就走,是因為它喚醒了舊的傷痛、失落、憤怒和抛棄。
Ta們的内心存在着一個聲音,像是某個殘忍的批評者,一直在頭腦裡低吟:
這個内心的聲音,可能來源于我們早年的不良經曆。
這些負面情緒不僅來自于過去親密關系中的創傷性事件,家庭、親子、友情……等等,都會成為這種不安情緒的來源。要知道,很多長期害怕愛的人,不僅是對戀愛心生懼意,連帶着友情、親子等親密的關系也會連帶受到影響。
長久以往,即便有人想要親近你、誇贊你、愛你,你也會覺得局促不安——因為ta們的愛意和舉動,挑戰了你一直以來的自我認知。你既害怕愛的存在,又害怕愛的離開。
事實上,愛情恰恰是我們把自己推倒重建的機會。
你需要明白:你确實有機會重新樹立良好的自我認知,不再受早年創傷的影響,在愛情裡看到一個值得被愛的自己。
誠然,是否投入一段新戀情是每個人的個人選擇。然而,并不是每個渴望幸福的人,都能擁有逾越恐懼、坦然去愛與被愛的能力。
那麼——
平時處理親密關系時,以上這些擔憂都會被各種各樣的借口所僞裝和掩蓋。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對于愛和親密關系,我們擔憂的究竟是什麼,同時去嘗試解讀,這種擔憂是如何影響了自己。
在那之後,我們需要重新了解自身與愛的關系。
面對親密關系,我們總是害怕戀愛的失敗,害怕潛在的失去,想控制戀情的各個方面。我們害怕對方擁有自由的空間,害怕對方在這個空間裡發生自己不願看到的變化。
但這可能就是人間必經的苦難。
如果我們把戀愛觀從以結果為導向,轉變為以自我成長和自我探索為目的,你會發現,即使最後分手了,你在關系中付出的努力也并沒有白費。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更了解了自己,更知道自己适合什麼、喜歡什麼;同時,你在處理親密關系的技能方面也會收獲成長。
幸福的親密關系沒有捷徑,找到一個百分百符合自己想象的伴侶也不是捷徑——即便條條框框都符合,隻要兩個人不是合為一體的頭腦,就一定會有想法相悖的時刻。
或許正是那些我們難以完全掌握的感情,那些我們尚未徹底認識的事物,那些剛好能夠承受的人世無常,才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值得去過,讓這個世界更加值得我們去探索。
這期《脫口秀大會》裡,另一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節目裡公開向女友求婚的楊蒙恩。
有網友發出了對楊蒙恩這段話的了解:“他當着全國觀衆的面求婚,就代表了他需要受整個社會的監督,他願意為了她成為那個‘被限制的文明者’。”
此時,鏡頭給到了周圍的人們:
天天說女性話題的楊笠哭得最兇,剛剛離婚的李誕摘掉眼鏡擦着小眼睛,婚姻幸福的謝娜第一時間紅了眼眶,七年之癢的龐博轉過身擦眼淚。
在他們之中,有人單身,有人已婚,有人剛剛離婚。曆經各種滋味的他們,那一瞬卻在真心祝福着勇敢追求幸福的夥伴。
願世間永遠有純粹的愛情,和被束縛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