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1941年6月22日,德國無視與蘇聯簽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發動300萬德軍湧入蘇聯邊境,開始三管齊下的攻擊。其中部和南部部隊襲擊了莫斯科和烏克蘭,而北方集團軍群則跨越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向列甯格勒進軍。希特勒一直把列甯格勒視為攻城的首要目标,這座城市是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大學營,擁有300多萬常住人口和600多家工廠,經濟水準僅次于蘇聯當時的首都莫斯科。

1941年夏末,當列甯格勒平民瘋狂地建造戰壕和反坦克工事時,蘇聯紅軍和志願軍卻節節敗退。德軍接連占領了姆加鎮和什利塞爾堡鎮,切斷了列甯格勒的最後一條公路和鐵路,最後拉多加湖水路成了列甯格勒與外界唯一的通路,列甯格勒幾乎被德軍和芬蘭軍隊完全包圍。
至9月下旬,蘇軍終于阻攔住了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德軍被困戰壕。這時,希特勒突然改變了戰略,打算通過炮擊和持續轟炸圍攻城市。但德國納粹并不希望養活該市的大量人口,他們選擇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替代方案,不直接進攻,而是将列甯格勒城民活活餓死。
希特勒發出指令時,德軍已經架好大炮,準備炮轟列甯格勒,空軍也進行定期轟炸,這嚴重摧毀了蘇軍重要的糧油供應。炮火緻使列甯格勒5萬名平民死亡,60萬人逃離,250萬人滞留,城内糧油嚴重短缺,不得不從拉多加湖運來新鮮物資。作為進入該城的唯一開放路線,拉多加路線後來還被稱為是“生命之路”,但列甯格勒的食品供應仍然嚴重不足。到11月,勞工平民每天隻有250克面包果腹,而兒童、老人和失業者僅125克。
1941年至1942年寒冬,饑荒導緻的瘟疫席卷列甯格勒,每月有多達10萬人喪生。在絕望中,饑餓的人們連凡士林、牆紙和膠水都吃,甚至還吃光了城裡的老鼠。為了取暖,人們把家具、衣櫃和書本都燒了。社會動蕩不安,殺人放火者、偷竊者随處可見,蘇聯當局為維護社會治安逮捕了2000多人,但随着饑荒的不斷加劇,列甯格勒城可謂是橫屍遍地。
大饑荒期間,數不盡的人間悲劇在列甯格勒上演,但這座城市仍然抵擋住了納粹的圍攻。1942年初,蘇聯通過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向外疏散了大約50萬人,被困人口縮減至100萬人。春暖花開後,列甯格勒的幸存者們開展了一場自救運動,盡管食物仍然短缺,但城市已經被從死神手中拉回來了。1943年初,戰局終于開始逆轉,蘇聯紅軍成功從納粹手中奪取了一座小陸橋,并在橋廊上修建了一條特殊的鐵路。至1943年底,近500萬噸的食品和物資被運送到至列甯格勒。盡管德軍炮擊和轟炸不減,但這個饑餓的城市又開始恢複了活力,工廠的勞工很快生産出大量的機器和彈藥。
1944年初,期待已久的突圍終于出現,125萬紅軍攻陷了德軍防線,希特勒上司的北方集團軍群很快被迫全面撤退。1944年1月27日,被封鎖872天的列甯格勒城終于迎來解放。勝利日蘇聯政府鳴24響禮炮以示慶祝,平民們也在街上自發地進行慶祝。
列甯格勒戰役使80萬平民死亡,這幾乎是二戰中英美聯軍死亡人數的總和,列甯格勒人民的抗争精神也被譽為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征。《紐約時報》曾評論道:“幾百萬人多年的頑抗,在曆史上實屬罕見。自戰役之初,列甯格勒就獨自對抗德國,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它将成為一種不屈的精神象征而被載入史冊。”
(來源:美國國家曆史頻道官網)
#列甯格勒#、#872天#、#死亡#
作者:生命單純zh
責編:林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