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實改編電影(六)《罪孽天使》

《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

真實改編電影(六)《罪孽天使》

茱莉和寶玲是兩個女中學生,她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茱莉家中比較富有,她本人的性格自信開朗,而寶玲家中貧困,靠收留借宿者貼補家用,寶玲的性格則内向陰郁,思維又常常天馬行空。她們在學校中相識,因為有着共同的愛好成為了最好的朋友,每天形影不離,她們共同創作小說,生活在浪漫的幻想世界裡。

真實改編電影(六)《罪孽天使》

她們的感情越來越好,誰也無法分開她們,茱莉生病時,寶玲就化身為她們創作的小說男主角給茱莉寫信,給茱莉帶來莫大的精神慰藉。就在兩個人如膠似漆之際,雙方父母感覺二人有同志傾向,意欲将她們強行分開,尤其是寶玲的母親态度強硬,而寶玲早已對母親不滿,竟是以制定了謀殺母親的計劃。兩個人設局将寶玲母親騙到山上的小徑,用裝在絲襪裡的石頭突襲并殺害了寶玲媽媽。

真實改編電影(六)《罪孽天使》

彼得·傑克遜在拍攝《指環王》之前就已經導演過大量魔幻題材電影,在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中,彼得運用了純熟的魔幻手法,營造出兩個女孩的夢幻世界。

兩個演員的選擇對影片來說是非常合适的,既和原型外形有相似之處,性格塑造得也相當鮮明。凱特·溫斯萊特從175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完成了漂亮的登場;梅蘭妮·林斯基總是賭氣似的表情和原型非常接近,她的演技也得到了交口稱贊,雖然現在梅蘭妮星光有些暗淡,除了在《好漢兩個半》中飾演了深受大家喜愛的Rose之外,也隻客串一些其它美劇和電影,比起凱特的星途略顯坎坷,盡管如此,她精湛的演技依稀可見。且不以成就論英雄,單說演技的話,在本片中凱特的表現确實更加上乘。

真實改編電影(六)《罪孽天使》
真實改編電影(六)《罪孽天使》

下面說說真實事件。1954年6月22日下午,紐西蘭基督堂市。在林中小徑散步時,寶玲·帕克(Pauline Rieper)和茱莉·休默(Juliet Hulme)用裝在長絲襪中的磚頭突襲寶玲母親,她們猛擊她的頭部,緻使其死亡。

現場一名警察說:“死者遭到了動物一般兇猛的攻擊,即使在最殘忍的謀殺裡也十分少見。”而這起慘絕人寰的弑母案起因則是雙方父母被兩個女孩的親密關系所困擾而試圖分開她們。

十幾歲的寶玲和茱莉關系親密無間,但比起普通的“閨蜜”,她們的關系似乎更暧昧,當茱莉因肺結核被隔離時,她們互通了大量信件,她們完全無法忍受不能見面的日子。在這兩個結為一體的女孩中間,有一個她們幻想出的“第四世界”,彼此分享并完善着這個世界,她們沉迷于這種關系和她們創造出的私密世界。

真實改編電影(六)《罪孽天使》

(左邊是真實的寶玲,是不是一副跟誰賭氣的表情? 右邊為真實的茱莉,表情舒展,一看就是一副自信和受過良好家庭教育的樣子。)

茱莉與父母并不親密,他們隻關心大人的世界,經常把生病的茱莉一個人抛下;而寶玲的母親因生活的壓力太大,教育方式簡單而直接,甚至有些粗暴,這讓正處逆反期的寶玲越發不滿,憤怒積攢成了殺意。

期間,寶玲寫下了大量的日記,甚至包括殺害母親的計劃。在殺害了寶玲母親後,兩個女孩因為年齡均未成年是以未獲刑,但是法律規定:她們今生不得再見,再見之日即是被捕之時。這個結局有些殘酷而諷刺,寶玲殺害母親的動機恰恰是為了和茱莉在一起,結果她們一生遠隔千裡,再也未能相見。

影片對兩個女孩的性格刻畫得十分鮮明,細緻而豐滿。影片以一種暧昧的态度處理了二人的關系,既不是被人誤會的閨蜜之誼,也不是公認的同性之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二人偏戀人般的彼此迷戀,但又可歸結為她們對幻想世界的沉迷以至不可自拔。

我們無法猜測幾十年前的那個遙遠國度中兩個陌生女孩的關系,也無法知道她們之間到底發生過什麼,對于這個事件,除了冰冷的庭審記錄,留下的隻有寶玲寫下的那本日記。

“兩個天使般的人兒這麼真實地活着,這真是一個奇迹!”這是寶玲日記中的一句話,也是片名的出處。而命案發生後,這兩個“天使般的人兒”被人們視為世上最邪惡的人。

在電影上映後,這段塵封的舊案瞬間從曆史的記憶中被拎了出來,新聞記者憑着敏感的職業嗅覺急着挖掘這兩個女孩的消息。

真實改編電影(六)《罪孽天使》

結果他們發現茱莉已成為英國暢銷的犯罪小說作家,即擁有百萬讀者的紐西蘭籍作家安·佩裡(Anne Perry),曾出版歌德式神秘小說《海倫公園劊子手》、《獸醫法則》等作品。1994年,英國小說家安·佩裡在《今天》的節目訪談裡直率地談到40年前發生的事件。

在1997年,才終于找到寶玲的蹤迹,她在一座農場辦了一所教授孩子學習馬術的學校,并改名為希拉裡·内森(Hilary Nathan),仍然單身,并成為一句虔誠的天主教徒,緻力于幫助殘疾兒童。關于寶玲的蹤迹,一個版本是說她在英國蘭肯特郡靠近Strood的農場;另一版本則說她一直生活在紐西蘭。

每個成年人都會擁有兩件事,母親和青春。寶玲與茱莉也不例外,對于她們來說,青春除了短暫的絢爛,其餘的都将随着寶玲母親的死去而死去,伴随她們的隻有一生深深的忏悔和罪孽的夢魇。青春的叛逆,讓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付出一些代價,我們也許曾經反感父母的管制,曾經偷偷做些自認為很酷的事,曾經傷害與被傷害。。。好象楊瀾說過一句話:如果父母知道兒女在17歲做過什麼,一定會吓暈過去。

看我文章的人如果有還在青春期的朋友,請善待你的青春,這兩個字太過美好,一旦失去了就再也追不回來,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别說抓青春的尾巴了,連尾巴梢都瞧不見了,不要給自己留遺憾,更不要給别人留遺憾。人生很漫長,漫長到你記不清一些自己經曆過的事,漫長到會忘記曾經對你很重要的人的名字;人生很短暫,在曆史長河中不過短短幾十年,卯足了勁兒也不過一百多年,短暫到沒叛逆夠就成年了,沒忙碌夠就老了。是以,請珍惜并善待青春吧。

緻我們的青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