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中國邊陲“火眼實驗室”:短兵相接“追捕”病毒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探訪中國邊陲“火眼實驗室”:短兵相接“追捕”病毒

黑龍江省醫院“火眼”移動核酸檢測實驗室在黑河 李蔣銘 攝

中新網黑河11月1日電 題:探訪中國邊陲“火眼實驗室”:短兵相接“追捕”病毒

中新網記者 王琳 史轶夫

在中國對俄邊陲黑龍江省黑河市,寒冷的冬季相較其他地區提早到來,突襲而至的還有由境外德爾塔變異毒株引起的新發疫情,黑龍江省醫院“火眼”移動核酸檢測實驗室火速支援。11月1日,中新社記者實地探訪“火眼号”,這裡是與病毒短兵相接的“追捕現場”。

“火眼”有火速,1小時集結次日開工

截至10月31日24時,黑河市現有本土新冠肺炎确診病例79例,并已發生社群傳播,存在擴散外溢風險。在沒有硝煙的邊城戰疫中,核酸檢測作為新冠肺炎主要确診依據之一,是與病毒正面交鋒的戰場,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用的“火眼”實驗室現身黑河。

“火眼”同樣有火速,從接到任務到全員集結不到1小時,涵蓋檢驗、護理及後勤保障共計30餘人的黑龍江省醫院核酸檢測醫療隊奔赴黑河,在該市報告首例本土陽性感染者的27日當天抵達。28日淩晨2時30分,搬運安裝儀器、擦拭清潔消毒;4時50分,空氣消殺、調試裝置;6時30分,搭好帳篷,最後準備……徹夜未眠後,“火眼号”于28日9時開始預實驗,11時正式接收标本。

“火速”不僅展現在投入戰鬥迅速,更在于可以快速滿足大量核酸檢測需求。車載“火眼”移動方艙實驗室突破了場地的限制,具備迅速響應、迅速移動、迅速投産、智能管理、空間可拓展的特點。自此,曾在望奎、巴彥等地屢獲戰功的“火眼号”開始在黑河大展拳腳。

探訪中國邊陲“火眼實驗室”:短兵相接“追捕”病毒

檢驗師蔡勝男正在配制檢驗試劑 李蔣銘 攝

“火眼”有金睛,短兵相接“追捕”病毒

11月1日,中新社前方報道組初會“龐然大物”,外形好似将PCR實驗室與大型貨車以車挂形式相結合的“變形金剛”,從哈爾濱一路駛入黑河,從“體内”左右兩側延伸出兩個“手臂”,是從業人員通往艙内的階梯。

黑龍江省醫院副院長、支援黑河醫療隊總指揮陳鵬作了形象比喻:“實驗室名字‘火眼’,取自《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夠精準識别各類病毒。”陳鵬說,自從投入黑河戰疫,實驗室每天都有陽性樣本檢出,這是距離病毒極近的地方,從業人員都處在高風險崗位。

當日14時,在火眼車一區,檢驗師蔡勝男正在配制檢驗試劑;另一側的三區,檢驗師邸智勇正在觀察檢測結果。陳鵬告訴中新社記者,核酸檢測過程複雜繁瑣,要曆經樣本核對、取樣滅活、核酸提取、體系配制、上機擴增,最後得出分析結果。

探訪中國邊陲“火眼實驗室”:短兵相接“追捕”病毒

檢驗師邸智勇正在觀察檢測結果 李蔣銘 攝

“火眼”有利器,單日檢測量約3萬人次

雖是車載實驗室,但功能“五髒俱全”,4個艙室分别承擔試劑準備、樣本取樣和核酸提取、擴增和判斷的實驗檢測任務。目前,該實驗室每天檢測量約3萬人次,單日檢測量最大可達5萬人次,為黑河市的核酸檢測工作提速增效。

為了保證結果準确性,每一批樣本都要經過一趟嚴密的“檢測旅程”——3到4小時的篩查。如果出現異常樣本,耗時可能延長至6小時左右。檢驗師蔡勝男說:“我們每天工作到淩晨2點,有時甚至4點。黑河的冬夜呵氣成冰,從工作區到脫間再到換衣間,路途中凍得渾身發抖。”

自接到支援任務後,“火眼号”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組織、第一時間出發、第一時間到達、第一時間投入戰鬥、第一時間給出檢測結果……每一個“第一”,都為中國邊城黑河的戰疫勝利“增籌加碼”。(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