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11月1日,山東濰坊,壽光聖城國小門口一位父親為了讓女兒開心,扮成女兒最喜歡的形象大黃蜂接女兒放學,吸引全校學生駐足圍觀羨慕不已。父親劉江文說,隻要是女兒喜歡的,爸爸都盡量滿足,父親就應該像大黃蜂一樣守護着女兒,永遠保護她。

相關新聞視訊截圖
爸爸扮大黃蜂接放學結果女兒超淡定上了熱搜,值此機會,為大家科普一下美國的動漫文化簡史。
也許你對“漫威宇宙”的各路英雄如數家珍,也許你驚歎于這是美國文化輸出戰略的一個成功案例。可是,對于“漫威宇宙”背後,美國漫畫百年發展曆程中,所蘊含的強大文化基因,及雄厚的曆史積澱和折射的社會現象,你是否了解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西方的文明傳統、而現代工業文明又造成了人性的異化。在此背景下,思考文明出路的文化藝術界衍生出了很多現代主義流派,濫觞于美術、音樂領域,後來擴散到電影領域的表現主義便是其中之一。
拍攝于1920年的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表現主義電影《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裡面的犯罪博士的搭檔凱撒,由康拉德·韋特飾演,其病态的面孔、邪魅的表情令人過目不忘,而《蝙蝠俠》中小醜的靈感來源正是此人。
1928年,康拉德·韋特出演了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經典現實主義名著《笑面人》的同名電影,并飾演“笑面人”格溫普蘭。由于其表現主義的哥特氣質太過深入人心,經過漫威公司的老對頭DC公司三位畫師的重新演繹,1940年,“小醜”終于登場。
作為可以與漫威、DC公司相颉颃的美國的動漫的另一巨擘——迪士尼公司,則以各個時期的經典動畫,側面折射出當時社會現象。這裡試舉一例,央視在80年代中後期開始,引進了一系列迪斯尼早期經典動畫。在這其中有一部反映早期生态保護主義的經典動畫《森林王子》。
《森林王子》拍攝于1967年。影片中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主題,反映了美國六十年代的社會風潮。其時正值反文化運動勃興,嬉皮士這一群體成為獨特的社會現象。反越戰、抵抗工業文明,回歸自然是他們的訴求。于是促成了1967年的”愛之夏“,而搖滾樂是他們的武器之一。當年最重量級的搖滾偶像,莫過于婦孺皆知的甲殼蟲樂隊,也是烜赫一時的文化現象。
實際上,“漫威宇宙”的創造者、剛剛去世不久的美國的動漫大師斯坦·李,便對時代風潮非常敏感。作為一名二戰老兵、經曆了美國40、50年代的“大工廠文化”,在60、70年代開始擁抱波普主義。波普是個美術流派,以大色塊的明麗形象、拼貼和手工印刷制版,來對抗後工業文明,後來擴散到舞台劇、電影等領域。
斯坦·利一手締造的”漫威宇宙,在蘇聯給宇宙送上第一個太空人加加林之後,美蘇掀起科技競賽期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如綠巨人、黑寡婦、鋼鐵俠等今天觀衆熟知的漫威角色,皆在那個年代誕生。如今,冷戰的陰影已經祛魅,以漫威、DC、迪士尼等為代表的美國漫畫,也背離了它們反抗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初衷。
法國著名思想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居伊·德波,曾有過“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已進入影像物品生産與物品影像消費為主的景觀社會”的論斷。盡管《複聯4》奏響了“漫威宇宙”的最終章,作為美國發達的電影工業的成功文化輸出的個案,其餘緒影響深遠。
因小唐尼确認告别漫威電影的社會影響,折射的“景觀社會”現象,舉了上述幾個動漫發展史的案例,美國為什麼能夠做到持續一個世紀的“影像物品生産”,這背後強大的文化基因,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