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餞、果脯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食品。制作精湛,曆史悠久。《禮記、内則》篇中已有桃、李制脯的記載。稍後,人們把果實浸漬于蜂蜜或糖液之中,經煎熬制成可口的甜食,稱為蜜煎或糖煎。常作貢品。宋朝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描述官廷生活的章節中寫道“除夜,内司意思局(供應皇帝食品的機構名稱)進呈精巧消夜果子盒,盒内簇諸般鮮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其中蜜煎,糖煎就是現在的蜜錢。由于它能經久不壞,成為當時送别親友的理想餞行贈品。是以人們就用“蜜餞”一詞來統稱蜜煎和糖煎一類的食品了。
唐、宋之間,蔗糖的出現和增産,促進蜜錢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品種、花式,日益豐富多彩;所用原料,除果實外,還擴及到菜蔬、花卉、藥材;制作技藝更趨精巧,産品不僅風味優美,而且講究造型和色彩,如雕花蜜餞,镂刻的 花鳥魚獸,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為人類食品史上,譜寫了絢麗的篇章。
蜜餞的傳統産地,多在盛産食糖之處,如廣東的廣州、潮汕,福建的榕城、晉江、廈門,四川的内江、泸州,江西的贛州等。也有在果蔬資源豐富或技工輩出的地方,如浙江的杭州、加興、鎮海,江蘇的蘇州、無錫,江西的萍鄉等地;而北京則以生産果脯,馳名中外。
上海開埠以來,各地商人紛紛在滬設立工場制造各種食品,蜜錢就有蘇、廣、潮、閩四大品系的生産。制作技術除保持各幫特色外,還博采各地長處,逐漸形成具有上海風格的制品,如陳皮梅、蜜桃、無花果等等,而且有好幾家規模較大,聞名全國的蜜餞廠,既在産地自營果園,而且還設分廠于外埠,産品行銷國内外,成為新興的蜜錢主要産地。惜因抗日戰争以來民營企業頻遭摧殘,至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
新中國建立後,蜜餞生産屬果品行業的商辦工業,全國總社對蜜餞生産十分重視,一再号召果品行業要擴大經營。對生産機關多方扶植,因而使原來用手工生産的作坊逐漸演進到半機械化工廠,生産技術破除過去秘不外傳的舊習慣,互相交流,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有提高和創新。産品常被國家用來招待外賓,倍受稱贊!各地經過不斷努力,目前全國多數省市都有蜜錢生産,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在後面的章節裡,将市場常見品種,按生産機關分類方法擇要叙述于後。一、糖衣類,二、糖漿類,三、糖汁類,四、香味類。
天良
2021年11月1日